满朝文武中,徐定邦最信任的就是魏长青。怎么连他也要拆自己的台?

叹道:“长青呐,你不知道朕的良苦用心。”

魏长青:“那您倒是跟臣说说呀!”

徐定邦被噎住。

说什么?说如果不和亲,继续跟北夷作战的话,要想保证打胜仗,就得派公孙源上。而公孙源这小子不可靠,兵权在手就有可能造反。

这话要是说出来,公孙源不反也得反了。

见他不说话,魏长青又道:“陛下,臣知道您是想要天下太平,不愿再动兵戈,可有些事情,不是您不想便不会发生的。”

“今日送一个公主,北夷能消停几日。过上几日又来,咱们是不是又得送公主。那咱们成什么了?靠着公主苟活于世的无耻小人?”

徐定邦分辩,“和亲只是权宜之策,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发兵,平定北夷。”

魏长青直眉楞眼地道:“陛下,臣读书少。但臣知道一个道理,人都是有惰性的,走捷径要是走惯了,便不乐意走正道。”

七杀对魏长青简直刮目相看。

段晴安记忆中,魏长青就是个头脑简单的纯武夫,没想到还有这种见识。

另外一个时空的华夏古代,不正是如此?和亲成了惯例。

短时间内,节省了财政支出,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但从长远来看,却让统治者有了错误的惯性思维,少了进取心。

而每一次和亲,就好比一次扶贫,对中原王朝来说弊大于利。

众多惨烈历史已经证明,和亲能解决的事,武力也能。武力解决不了的事,和亲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