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这一次整顿吏治,除了打击贪官污吏外,还有另一层深意在。”
“愿闻主公高见。”
“大家有所不知,当年朔在高昌时,曾跟杨老大人纵论天下兴亡,均认为儒家要负一半责任。”
“儒家过于重视德治,而忽略了法治作用,往往会造成豪强横行、官员浮于事。”
“从那时起,朔就为河西定下了隆礼重法为指导思想。”
“如今七年过去了,德法并举之策到底有没有深入人心?”
“各地官吏是否依法办事?法治思想是否被河西各界接受?”
“你们谁能给我一个确切答案?”
“故整顿吏治,可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全面了解一下法治推行情况。”
有关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其实自春秋以来就有人思考了,并非现代人原创。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若是使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而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如此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会更守规矩。
这是孔圣一直坚持的德主刑辅思想的集中体现,也被历代儒生推崇,奉为圭臬。
后来荀子在孔子论述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法家思想,提出了“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之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
而也恰恰是卫朔一直坚持推崇的治国理念——德法并举(确切说是法主德辅)。
可这一思想与孔孟宣扬之德治理念相违背,故哪怕卫朔再自信,也不敢说河西上下已接受了德法并举思想。
因此,此次整顿吏治从另一方面来说,更像是一次‘整风’,从而为河西树立正确思想。
不出卫朔所料,他话音刚落,现场不少人脸色开始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由暗叹,大都护果真是深谋远虑,走一步算三步。
见状卫朔忙笑着安慰道:“孔圣所言之‘道之以政,道之以德!’皆为笼统之言。”
“人性有善恶,岂能区区以政、以德便能使之‘道’?”
“须知此时非上古之时,民风亦非上古之风。”
“信而好古,不可取也!”
“为君治政者,当不信德,不全为政,唯有政德相辅,方能督促百姓向善向德!”
“另外,请大家放心,朔绝不会全盘否定孔圣德治,只是将法治地位提高一些。”
卫朔来自于现代,对法治与德治的认识要比其他人更深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