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要出门时,乔管家来报,说是郑府要乔迁进宅,特送来请帖,请他晚上去吃进宅酒。
秦书淮这才想起,郑芝龙一家子今天就要搬进皇上赏的宅子了,这酒得去喝。
因为还要找他们谈谈开办水师学堂的细节,以及再造几首大型战船的事情。
……
一晃就过了一月有余,很快又近年关了。
崇祯四年,就这么飞快地过去了。
这一年,新政实施了,魔教归顺了,天下……也终于呈现太平之势。
而大明的备战,反而加紧了。
十二月初,徐光启再次接受崇祯的任命,总督全国兵备。在他的组织下,制造、改进红衣大炮的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另外制造绿巩油、霹雳雷、火药、火油、新式轻盾、轻甲等工作,也由他督办,组织地井井有条。
十二月底,魔教的两百五行旗精锐也从光明顶出发,前往江河帮,随后准备以江河帮的名义帮大明整训军队。
同样在十二月底,“芝龙水师大学堂”也在青岛一处港口宣布落成。郑芝虎、郑芝豹成为正、副两大总教头,下有五十名教员,一半是从朝廷内陆水师调过去的,一半是从原郑芝龙部下中调过去的。只等来年开春就可以招生了。
另外,朝廷的官营苏州船厂、清江船厂、龙江船厂各接到了两艘大型战船的建造任务,任务期限是八个月。
一切都在按照设想的推进,为了办这些事,崇祯一次性拨给了秦书淮五百万两银子,并且豪气冲天地说,要是不够他可以再追加。
当然,与之对等的是,崇祯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召秦书淮入宫一次,询问各项事宜的推进情况。
秦书淮看到,崇祯的眼里涌动着一种狂热。
北伐,雪耻的狂热。
开疆拓土,臣服四夷,成为一代圣主的狂热!
崇祯,真的燃了!
为了实现次年北伐的承诺,秦书淮开始了紧锣密鼓的部署。
钱粮方面他现在自不必发愁,如今新政已经完全铺开,到了明年中旬,朝廷应该不会缺钱粮。
首要的问题,自然是整顿军队。
未来北伐的主力,秦书淮已经想好了,那就是以袁崇焕的关宁军和西征回来的武林联军为主,另外再带上三边的刘国能部、贺虎臣部、曹文诏部、贺人龙部以及大同的满桂部,大约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应该是够了。
不过,论部队的战斗素养,除了武林联军,其他部队,包括袁崇焕的关宁军在内,和八旗兵都还有明显的差距,急需提升。
让谁去提升呢?
这还用想么?当然是魔教了!
魔教已经说了,今后会继续匡扶朝廷,而且自己和燕悔之的私人关系摆在那,只要自己发出邀请,魔教是一定会答应帮忙整训军队的。
只不过让魔教来整训,这些朝廷的将士们肯定是不服气的。尤其是袁崇焕的关宁军和满桂的大同军,都号称京畿亲卫军,人家有自己的骄傲,你让一群昔日的反贼去训练他们,没准都能闹兵变。
再者,朝廷里也肯定会有质疑的声音,比如这些兵整训好了,会不会被魔教染指?
想来想去,这件事只好让魔教委屈一下了。
于是,他当即找来李敬亭,让他代笔给燕悔之写一封书信。信中,他先陈述了下北伐的必要性,然后说明朝廷的兵员急需整训,最后又以询问的语气,问燕悔之可否派两百名五行旗精锐来加入江河帮,然后他再以江河帮的名义去整训朝廷的军队。
这之中并没有说为什么不让五行旗直接去整训,但秦书淮相信,燕悔之一定明白自己的难处。
以魔教的行事作风,他们应当不会执着于什么名义,只要他们认为对匡扶朝廷、振兴社稷有益的事,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去做——正如当年他们明知道朱元璋得天下之后未必会对日月教友好,但只因相信他能成为好皇帝,魔教还是帮他打下天下。
这群人的理想和信仰,秦书淮不是太懂,但自叹不如。
信写完后,李敬亭马上派锦衣卫八百里加急送往光明顶。
秦书淮随后又着手第二件事,那就是军备。
除了绿巩水、火油、轻盾、轻甲要加大产量以外,最重要的是批量制造红衣大炮。
目前大明的主力炮型还是佛郎机,昂贵的红衣大炮并没有批量生产,只有宁远城和紫禁城有少量装备,而且全部都是从荷兰人和葡萄牙人那里买来并改装的。
当然,没批量生产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之前朝廷没钱,造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