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武陵茶居

幽冥通宝 人面鲎 3381 字 2024-04-20

以前我在家具城打工的时候,这家茶馆还不存在,看到招牌上那几个深土色的文字,我才反应过来,这家店,是张大有手里的产业。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家店的名字,应该叫做“武陵茶居”。

相对于这家店的名字,店里的各种摆设,以及装修风格,给我的印象反倒更加深刻。

店里的所有家具,全都是清一色的根雕制品,这些家具有不少上年头的古董,让空气中洋溢着一股别样的清香。

墙壁上的包层也做成了竹林小筑的样子,偶尔点缀到几张宣墨画,给店里增添一份偏近于淡然的雅致。

可在这样一个古香古色的茶馆里,却放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披头士音乐,倒也别有一番韵味。

张大有挑了一张靠墙角的桌子坐下,又吩咐店里的伙计上茶,其他人没有跟进来,就在橱窗外守着。

我将身子倚在橱窗上,朝着外面观望,废了不小力气,才在人群中找到了张健宝和刘晓辉,李淮山蹲号子的那段时间,他们两个可没少在家具城里瞎折腾,以前我还在鲁老板店里打工的时候,几乎每隔两天就要和他们打上一架。

如今的张建宝也越发成熟了,以前见到他的时候,他总是一条牛仔裤、一件白t恤的打扮,现在也换上了西装,梳一个很显老的背头。

当时张建宝正对着几个小弟兄训话,行止之间颇有点威严加身的意思,只不过在他脸上,还是有那么一股子憨劲儿。

至于刘晓辉嘛,他还是那副贼眉鼠眼的样子,即便换了行头,也藏不住他脸上的狡诈,这么久不见,我感觉他现在的模样,好像更惹人厌了。

唉,离开家具城到现在,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过去,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变了。

服务生端来了茶,张大有一边朝茶壶里添水,一边对我说:“最近这两天,家具城这边生意冷清,我这店里也没几个人。”

我看到茶壶里的水渐渐满上来,开口问:“平时有人来喝茶吗?”

张大有漫不经心地说:“多着呢。经过我的营销,最近这两年,喝茶谈生意,已经成了家具城的风尚。和你特别熟的那个鲁老板,就特别喜欢来我这儿喝茶,只要一有生意要谈,他就带着客人来我这儿。”

我无奈地笑了笑:“老鲁对茶没什么兴趣,他能来你的店,说明你们家茶点做得不错。老鲁这人啊,没别的爱好,就是爱吃。”

张大有也是一阵乐:“你说的一点也没错,老鲁就是奔着我们家的茶点来的。怎么着,要不你也来点?”

“行啊,来份最甜的。”

“甜食可别吃太多,对身体不好,”张大有一边这么说,一边又抬起手,冲着柜台那边喊:“小马,上份花糕!”

自店员去厨房拿甜点,张大有回过头来问我:“春评的事,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哟嗨,对了,今天我还得参加春评呢,这两个月光忙着修行了,竟然把这茬给忘了!

最近这阵子脑子明显不够用啊,老忘事。

有几个店家将脑袋伸出了门外,特意来看看外面的情况。

黄玉忠傻愣愣地站在那,失神了似的,半天没有其他动作。

我也懒得再去搭理他,撤了念力,就朝旧货店方向走去。

没走多远,就听身后传来了一阵散碎的声响,我皱一下眉头,回身张望,就见黄玉忠正将皮鞭捡起来,他快速看了我一眼,又快速将视线收回去,随后就转过身,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在他走的时候,路旁的几个店家都是一副痛打落水狗的表情,对着黄玉忠指指点点,嘴里说着一些奚落的话。

“不是觉得自己牛吗,现在怎么样啊,输了吧?”

“就你这点能耐,还来招惹我们家小二爷,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那熊样。”

“黄家那点传承,能和老仉家比么?也不知道你那点自信从哪来的。”

我摆了摆手,示意店家们噤声。

黄玉忠已经没有威胁,没必要落井下石。

目送黄玉忠离开巷子口,路边的店家们也都回去,我才叹了口气,转身走进旧货店。

实用说,黄玉忠今天来,是要转投到我这边的,可我却将黄玉忠赶走了。

回到旧货店以后,我越想越觉得自己把事给搞砸了,浑浑噩噩地烧了水,冲了杯茶,却也没心思喝,又跑到老温家里找实用。

我和黄玉忠交手的经过,实用都看到了,也知道我对黄玉忠说了什么,他不但没有责怪我,还说什么,现在将黄玉忠赶走,反而更好。

我问实用,这话是什么意思。

实用沉思良久,才开口反问我:“若非,依你看,黄玉忠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环抱起双手,想了想,说:“他表面上不可一世,好像谁都不放在眼里,其实骨子里很自卑。”

实用问我:“你怎么看出他自卑的?”

我笑了笑,说:“在我心里,自负和自卑,本来就是划等号的。其实真正自信的人,通常都比较谦虚。”

实用点了点头:“你这么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黄玉忠确实是个很自卑的人,也正是因为他太自卑,所以他才会喜欢你这样的人。”

“别说得这么恶心好不好,我不喜欢男人。”

“想哪去了,槽,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德行?我说的喜欢,和你嘴里的喜欢,两码事。”

“黄玉忠为什么喜欢我呀?”

“不只是黄玉忠,李淮山,张大有,不都成了你的朋友么?其实从本质上来讲,过去的你比他们更自卑,也更压抑,可你却一直在和自己的心魔抗争,现在的你,已经从自卑的泥潭里爬出来了,不但爬出来了,还学会了自信,学会了感受。对于黄玉忠和李淮山这样的人来说,你是他们眼中的一条捷径,只要跟着你,就能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