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外祖母的话,锦书感激的往夏老夫人身边靠了靠,有些暗哑的说了一句:“姥姥,谢谢您。”
夏老夫人笑道:“谁让我就只你这么一个娇娇呢,我可舍不得你受委屈。”
这些年,外祖母对她的娇宠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当夏老夫人问锦书怎样才能把秦勉给救出来时,锦书想了想才回答她:“姥姥,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不然只怕会前功尽弃。”
夏老夫人便知道小两口有过商议,便也不再过问了。第二天,锦书依旧回焕彩阁。到了腊月初的一天,尹宝芝在夏老夫人跟前突然晕倒了,当时所有人都惊了一跳。幸而锦书在跟前,仆妇忙把尹宝芝抱回了炕上。锦书连忙上前去给尹宝芝把了脉。
很快她便向外祖母禀报了好消息:“姥姥,您又要添曾孙了。”
夏老夫人这才知道七郎媳妇是有喜了,自是欢喜。梁氏这个做婆婆也无比的欢喜。
“只是好端端的怎么会晕倒呢?”
锦书道:“刚坐上胎不久,胎气未稳,更加需要注意。”
当下尹宝芝便成为了夏家上下重点保护对象。夏老夫人又说该去普化寺还愿。
夏老夫人已经有好几个曾孙,可是小七是她最喜欢的一个孙子,自然心里也格外的欢喜,忙让人给宝芝身边多派了两个经事嬷嬷,只要对身体好的,悉数都做给宝芝吃。
“丹娘,你别吃味,等你将来怀了,我依旧疼你。”
锦书无奈的笑了笑,她又不是小孩子了,哪里还能和嫂嫂吃醋?看样子她在姥姥心里永远都没长大。
夏凉的腿伤已经痊愈了,幸亏锦书一直帮忙护理,并没有如前世那样落下跛脚的残疾。
“七哥,你的腿虽然好了,但以后只怕要小心保暖,别受寒气。”
“没事的,只要走路利落就成,我还以为这腿是保不住了。多谢你了,丹娘。”
锦书想他们兄妹间还说谢的话就太生分了,她微笑道:“七哥要做父亲了,高兴吧?”
夏凉憨厚的笑了笑,点点头,他是真喜欢,所以才在尹宝芝刚诊出有孕时,他便让人给洛阳的尹家报了喜信。
送走了婆婆,夏老夫人便说要回家了。
管事婆子带着丫鬟们收拾好了东西,锦书便搀了外祖母坐上了车。
锦书知道外祖母心里有疙瘩,也不知该如何的劝解她,所以上车之后一直很沉默。
夏老夫人默默的数着念珠也没说话,就这样一路沉默的到了家。
回开封后,锦书一直和外祖母挤在一处,这次从庙里回来后,焕彩阁倒收拾出来了,锦书想长期打扰外祖母也不好,便向夏老夫人请示:“姥姥,我还是搬回以前的屋子住吧。”
夏老夫人点头答应:“好吧,我给你多派两个丫鬟服侍。”
就这样,锦书又回到了焕彩阁,这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房屋依旧、花草依旧。
锦书坐在书房的窗下,窗外种了一棵槭树。已是十月初,秋风将树叶吹得通红一片。给有些苍凉的秋天带来了一丝绚丽的颜色。
锦书看着窗外的红叶不知发了多久的呆,手中的书却始终没有看进去。
四舅母梁氏带着尹宝芝过来了。锦书去花厅接待了她们。梁氏进屋就说:“听说你搬回来了,我们过来看你这边缺不缺什么,回头好让人去置办。”
锦书忙道:“多谢四舅母关心,什么都不缺。”
“你是在这里长大的,千万别客气啊。”
锦书含笑道:“外祖母这里就是我的家,自然不会客气。”
梁氏见锦书心情不大畅快的样子,儿媳已经将普化寺的事告诉了她,也知道了为何老夫人会生气。她作为儿媳妇,又是舅母在此事上不便多嘴,梁氏心里明白,因此不该说的话,她绝对不多说一个字。
“丹娘,你安心的住着,别的也不要想,后面总会有出路的。”
面对舅母的安慰,锦书点点头,应了一声好。梁氏让宝芝多陪一会儿锦书。
宝芝看见了书架上累累的书籍,感叹道:“程妹妹读过这么多书吗?”
锦书微笑道:“读过再多的书也没用啊,如今连自己也救不了,还要拖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