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边突围了?
屈勇看了一眼范西庸,那意味不言而喻。
后者心神领会,立即找来了一个心腹爱将,道:“传本将命令,立即组织大军追击,切莫让张寿灵走脱!”
“遵令!”
于是乎,投降还不到一天的范西庸及部下,化为了追击范军最凶猛的鹰犬,死死咬在了张寿灵撤退大军的后面。
按理说,这是极为不正常的。
但是,过去的半个月来,范军将士一直活在忧虑和恐惧中,不仅要面对敌军的强攻,还要惧怕本君督战队的执法,一个个被逼着上战场,心里的团结融入观念,早就已经很淡薄了,现在被命令进攻,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哪里还管得了敌人的身份。
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顾好自己,拼一份前程,拼一线生机,即可。
像是一阵飓风,范军在前面逃跑,叛军在后面追击,青龙军团不紧不慢的压上。
当然,这在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的范军士卒投降,但是在整个大势下,投降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在掩杀的大形势下,见到敌人只有一刀结果的命。
追击一个时辰,渐渐的范军的撤退队伍,变得极不整齐,反正戎装都是一样的,一些将领看到大势已去,反转一般的,竟然也加入到了追杀的队伍中。
一时间,居然分不清哪里是范军,哪里是叛军,整个战场乱成了一锅粥,十里追击,沿途献血洒满了大地,惨烈之极。
从始至终,卫忠全都坐在战车上,通过望远镜瞧得清清楚楚。
既然将这场战事定性为青龙军与范军的决战,肯定是尽量毕其功于一役比较好。
怎么可能,会放任这些残兵败将溜回国?
现在不除,以后慢慢收拾可就麻烦多了。
叛将劝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迷惑性。
不过,更为紧要的,还是范西庸口中,那一种种好处。
这个待遇,别说军队中的士卒了,就算是一些基层将领,亦是颇为羡慕。
因为,哪怕是在范国中,若非出身高贵,哪怕是身为将领,若不摆脱平民身份,也依然是一个普通百姓,得到的待遇并不会高多少。
想一想,家里有房屋田舍,还可以读书,不用苛捐杂税,打仗还有机会做国家供养的贵族,这是何等的生活?
就算是普通百姓,生活也堪比贵族了吧?
瞧瞧人家范西庸,带着麾下一叛变,立即就得到了青龙军的重用,大家在外面当兵,除了迫不得已被征用,谁没有往上爬,建功立业的心思?
只要是个明白人就是知道,范国大势已去,青龙军必将接管范国,投降青龙军则是一条康庄大道,前途光明。
在范西庸的劝降下,范军营垒内一片骚乱,陆续有零零散散的范军士卒不顾营内将领的呵斥和怒骂,丢下兵器跑出营垒,随即在青龙军士卒的指挥下,暂时别编入了范西庸麾下。
见终于有人冒头,越来越多的范军士卒选择出营投降,由于是连营的形势,所以立即引起了规模效应,哪怕是张寿灵都无可奈何,管控不到。
以至于,当一刻时之后,投降的范军竟已多达数万人。
尽管这些兵将中,大多是一些意志薄弱,早已经有了溃逃心里的士卒,但这些人的投降,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在士气方面给了范军致命一击。
终于,一刻钟的时间过去了,当卫忠全下令全军准备第二次进攻的时候,范军已经没有多少战意,简直是望风而降。
只要是青龙军经过的地方,士卒纷纷丢下兵器,跪地投降。
原本,还算是坚固的范军堡垒,顷刻被瓦解于无形。
人,是群居的生物,从众心理,即是人的天性。
即便起初在范西庸的劝降下,绝大多数的范军仍然因为顾忌重重,迟疑犹豫,或者说过不了心里那一关,不愿意投降或者不敢投降,但待等青龙军大举进攻之后,越来越多的范国兵将是望风披靡,慌忙不迭地投降,许多高层将领也是一样,见到大势已去之后,纷纷丢掉兵器,跪地投降。
这等惊人的场面,哪怕是范西庸这个降将,都有些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