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李子霄正式在兵工厂中,划分出民用部门,专门用来研究各种适合民用的机器,工具。
这一年来,江北和河南大地上,随时都可以见到很多新奇的工具,都是从兵工厂出产出来的。
随着兵工厂的摊子,越铺越大,兵工厂的工匠需求也就越大。
而那些学徒想要变成熟练的匠师,是需要时间磨炼的。
李子霄没少想着,从京城和金陵那边挖朝廷的老工匠,可是朝廷对于这些工匠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
李富贵的情报局,想要将这些工匠及其家人,大规模的弄出京城和金陵,有些困难。
而每次小打小闹,偷偷弄来几个工匠,根本满足不了此时李子霄手下兵工厂的胃口。
所以,李子霄这次便提出了这样的条件。
至于第二三四条要求,都算是李子霄附带的,就算是崇祯不答应,李子霄也可以自己做。
当然,那样在法理上,其实是说不过去的。
就比如,此时李子霄虽然都给罗超,李天霸等白龙军将领,任命了官职,封了将军。
可是,这只在白龙军中有效,没有朝廷的认可,罗超他们走到其他大明地盘上,那些官员完全可以不认。
现在,李子霄就解决掉这个问题。
至于李子霄向崇祯讨要,下南洋通商各国的诏书,以及征讨倭国的圣旨,也是为了求法理上一个合法。
毕竟,此时大明还没有灭亡,崇祯还是大明皇帝,他下的诏书和圣旨,就是合法,可以让李子霄占据大义。
这些说不重要也不重要,要说重要也重要。
毕竟,华夏有句话古话,叫‘名不正则言不顺’,大义这种东西,还是需要的。
李子霄后面的三条要求,对于崇祯和朝廷来说,根本就没有多大损失,李子霄相信崇祯会答应的。
很快,李子霄提出的四条要求,就被快马加鞭送到的崇祯的手里。
“这个李子霄,要这么多工匠干嘛?
不过,五百工匠和两千学徒,朝廷应该还能调的出来,这条朕倒是可以答应。”
崇祯随即继续往下看去。
等崇祯看完后面三条要求,崇祯顿时松了一口气,生怕李子霄趁机狮子大张口。
“李子霄竟然没有狮子大张口,提出过分的要求,后面这三条要求,对朕和大明都没什么损失嘛!
第二条,朕不给李子霄的手下封官,他自己也封了,索性朕就满足他。
至于第三条,‘海禁’早已经名存实亡,他想要造船下南洋,那就让他造,最好多造。
第三条,李子霄要跨海去打倭国?
第四条,那就让他去打,最好多派人马去打,将他手下人马都派去最好。”
崇祯在心里考虑着,李子霄提出的这四项要求,对于朝廷的利弊时,是越想越高兴。
特别是后面两条,简直是让崇祯乐开了花。
现在,崇祯日夜正发愁,李子霄手里实力越来越大,地盘也变大了,军队也比之前更多。
面对势力越来越大的李子霄,已经有了尾大不掉的趋势。
崇祯就怕李子霄那一天,突然反了。
那对于此时,内忧外患的大明来说,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崇祯巴不得让李子霄将精力,都投入到大海之上,多造船,就得多花钱,就没钱扩编军队了。
陆地军队少了,李子霄对于朝廷的威胁,也就小多了。
于是乎,崇祯很高兴的,便大笔一挥,直接在王承恩送来的奏章上,用红笔写了一个准字,同意了李子霄提出的四项要求。
“来人,将这份奏章,快马加鞭送到王公公手里。”
崇祯唤来宫内侍卫,笑着吩咐道。
“这种建奴入关,总算是挺过去了,又能多为朕争取一些时间,让朕尽快处理掉国内的乱贼,再和建奴算账。”
侍卫离开后,崇祯靠在龙椅上,在心里想着。
此时,崇祯也已经收到卢象升,从山西太原发回的消息,知道侵入山西的清军,也已经在数日前退走了。
而河北山东这边的清兵,也已经退走,让崇祯彻底松了一口气,心里也高兴起来。
其实,对于这次李子霄率军再次北御鞑子,崇祯心里还是挺满意的。
但这依旧不妨碍,崇祯一直想要削弱李子霄势力,甚至杀死李子霄的心思。
784利益交换,提出要求
【今天的章节奉上,求求订阅!!】
王承恩也没想到,李子霄会如此坚决,崇祯给他封侯后,面对朝廷兵部的第一道命令,他也拒绝执行。
“侯爷,杂家想和你单独聊聊。”
这个时候,王承恩突然对李子霄说道。
“单独聊聊?”
李子霄听到王承恩的要求,心生疑惑,但随即还是同意了。
“你们先下去吧,罗超去村堡里,将所有百姓的猪羊全都买下来,今晚本侯要和将士们好好庆贺一下。”
李子霄对着罗超等人挥挥手,说道。、
“是,爵爷。”
罗超,赵子龙等白龙军将领,包括洪承畴等一众明军将领,全都退出了大厅,只留李子霄和王承恩两人在。
“王公公,现在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但本侯声明一点,想让本侯白白交出这批钱粮物资,是不可能的。
本侯不是一个人,本侯身后跟着数万将士,那些将士背后更有一家家妻儿老小。
既然,他们跟随了本侯,跟随本侯出生入死,战死沙场后,本侯绝不能亏待他们的家眷。
既然朝廷不承认他们,更不会给他们发抚恤金,那本侯就得自己来。”
李子霄一字一句的说道,语气坚决,不容动摇。
“侯爷,圣上也明白侯爷的难处。
杂家来的时候,圣上特地向杂家交代过了,不会白白从侯爷手里获取这些钱粮的。
侯爷有什么要求,可以向朝廷和圣上提出来,圣上一定尽量满足侯爷。”
王承恩走到一侧座位上坐下,笑眯眯的对着李子霄说道,脸上已经没了怒色。
“要求?”
听到王承恩的话后,李子霄有些发蒙,这是崇祯在向他妥协嘛,是让他提出要求,然后双方互换利益嘛?
“什么时候崇祯变得这么‘通情达理’了,竟然也能放下皇帝的身份,还知道利益交换了。
这不像崇祯的风格啊!”李子霄在心里嘀咕道。
按照崇祯以前的脾气,哪能这么圆滑。
说实话,李子霄对于崇祯的骨气,是十分钦佩的,这点李子霄在后世就知道。
可是,崇祯的性格有些刚愎自用,看不得手下臣子忤逆他,而且疑心病重,总以为自己的决定是最正确的。
这就造成崇祯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显得太生硬刻板,不懂得变通。
更别说,直接指示手下人,来和自己的臣子做交易了,这种事情,崇祯以前绝对做不出来。
此时,要是眼前跟李子霄说这话的,不是王承恩,而是其他太监,李子霄绝对会嗤之以鼻。
可眼前这可是王承恩啊,对崇祯最忠诚的宦官,也是崇祯最信任最亲近之人,绝不会假传旨意。
李子霄不知道是,崇祯之所以懂得了变通,完全是受卢象升的劝说。
此时,唯一能劝说得动的崇祯的,也就只有卢象升了。
而卢象升和李子霄接触了很多次之后,也摸透了李子霄的性格,知道李子霄更喜欢双方做利益交换。
想从李子霄手里得到什么,你就得拿出东西和李子霄交易,李子霄最看重实际利益,卢象升就将这个告诉了崇祯。
所以这一次,崇祯就派王承恩,来和李子霄做交易了。
崇祯派出王承恩,就已经彰显了他的诚意,此时李子霄听到王承恩都这么说了,就不能再一口拒绝了。
“圣上真的允许本侯提要求?”
李子霄试探的对王承恩,问道。
“圣上亲自说的,侯爷有什么难处尽管说,圣上一定尽力帮侯爷解决。”
王承恩笑着说道。
李子霄虽然听王承恩这么说,但他心里十分清楚,向崇祯所提的要求,也是要有讲究的。
首先第一条,绝不能向崇祯开口要钱要粮。
此时,崇祯最缺的就是钱粮,这次派王承恩过来,和他做利益交换,甚至不惜封他为候。
可不是看在,李子霄击退清兵的军功上,就是为了那批钱粮物资。
所以,李子霄知道,有些条件可以提,但这种要钱要粮的条件,就不用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