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被命名为“试做1型反战车步枪”的武器本质上是一把大口径锥膛步枪。在长刀之夜后,从回收的多段加速式锥膛炮那里,矮人工匠们获得了不少启发。当罗兰和王家陆军提出“以现有条件制造一种可量产的反战车武器”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铁拳”和“锥膛炮”。而在仿制“铁拳”的想法在论证阶段失败后,他们就又将目光放到了锥膛炮身上。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将步枪放大,安装一个锥膛身管,发射高初速穿甲弹”的想法摆到了桌面上,经过几番论证研究后,成为了正式定案。
反战车步枪,有一个折叠式枪托和巨大的提把,并且也采用手动式握柄拉动装填上膛的结构。但两者的相似也仅限于此,相比,试做1型反战车步枪更加巨大,公尺,㎜,质量达到了45公斤,几乎和一门20㎜机关炮相当。发射钢芯穿甲弹时,经过从药室至枪口锥形枪管逐渐提升膛压的加速推动,弹头初速达到每秒1265公尺,可在100公尺上打穿30㎜厚的匀质钢装甲。
听起来这是个不错的数据,可是请注意,锥膛炮之所以能获得高初速,完全是依靠高膛压实现的。以查理曼当前的技术力量,制造出来的锥膛身管摆到亚尔夫海姆那里完全是不合格的废品。不但身管寿命低,粗制滥造出来的身管也很难承受穿甲弹连续射击,充当发射药的硝化棉又极不稳定,非常容易炸膛。再加上高膛压还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就算枪托里安装了吸收后坐力的弹簧缓冲装置,射手的肩胛骨还是常常被粉碎。于是这种步枪便有了“肩胛骨粉碎者”、“快速退役保障者”、“50over(50既是指口径,也是暗指炸膛率高达50)”、“只能发射一次的步枪”等等恐怖外号。
用这种步枪去对抗防卫军的装甲部队,几乎和赴死没有区别。
第5轻骑兵师的射手们正端着这种武器,居高临下盯着街角十字路口,等着粗心大意的对手走入精心设计的死亡陷阱里。
从战车出现在战场上的那一刻起,矛与盾的对抗便开始并一直持续下去。
从早期用野战炮直瞄平射,到发展出专业的反战车炮,再到反战车火箭筒和导弹的问世。能够威胁战车的从另一辆战车一路扩大到挂着加特林机炮向地面倾泻贫铀弹的飞天疣猪、满载精确制导弹药的各式炸弹卡车、只杀人不毁车的魔幻中子弹、载着满满一车糙汉子和rpg的五菱宏光……可以说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但很少有人记得,世界上第一种专业反战车武器是一支反战车步枪。
毛瑟1918型反战车步枪。这种被称为“大象枪”㎜穿甲弹的毛瑟步枪,连枪机都直接沿用1898型步枪的后拉旋柄式。从这种急就章式的设计不难看出英国水柜给德国人带去的恐慌有多大,丝毫不逊色于二十几年后的“t34危机”。要是没有这种对敌人和射手同样威胁巨大的武器撑场面,保不齐远远传来英国水柜的发动机轰鸣都能生生吓退成建制的德国士兵。
随着战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装甲防护的提升,反战车步枪已经被证明不再适应战场需求,自二次大战结束后便逐渐淡出各国军队的装备序列,后世的人们只能从反器材步枪上依稀看见昔日反战车步枪的一丝余光。
照理说,面对防卫军装甲部队那些充当顶梁柱的30吨级中型战车和45吨级重型战车,发展反战车步枪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主意。且不论这对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的要求有多高,即便罗兰这边运气好到买彩票张张中特等奖,无意间点对了科技树,发展过程还一帆风顺。问题是造出了反战车步枪用来打什么?对面可不是第一代的薄皮水柜,而是皮厚肉糙的喵科动物,口径低于80㎜以下的枪炮都可以收起来了,免得丢人显眼。
罗兰和那些矮人工匠们何尝不知道这一点,有条件的话他们宁可去搞“铁拳”这样实用且生产便利的装备,而不是折腾反战车步枪这种出产即过时的东西。但……臣妾实在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