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得宇文士及连忙磕头谢罪道:“宰相们经常犯颜直谏,弄得陛下手足无措。现在我有幸在您身边,不稍微将就一点,您虽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
虽然,真的只是虽然,虽然被皇帝斥责是阿谀奉承的小人,但皇帝也就那么一说,对宇文士及的信任却是不减的
在宇文士及外放多年后,皇帝征召他回朝,任命为右卫大将军,经常把他召入内宫,至半夜方才放出。有时恰逢休沐日,李世民也会派人驰马来召。但他生性谨慎,对于在宫中的事情,回家后从不向妻子透漏。皇帝后来又封他一个儿子为新城县公。
在右卫任职七年后,宇文士及再次担任殿中监,又加金紫光禄大夫,一直到十月份皇帝回到京师,几天后宇文士及死掉了
这家伙好像就等着皇帝回朝然后好赏赐,追赠他官职似得
只是,有句话叫秋后算账,不是所有的都能人死如灯灭的
宇文士及虽然深受重用,宠信多年,但他得罪的人也不少,活着的时候人们拿他没办法,可他死了以后,就只能由着别人来整他了
宇文士及死后,皇帝就追赠他为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献陵,并赐谥恭。
然后对于追赠的官职,大家没什么反对的,毕竟只是追赠又不能当饭吃,可是对于谥号为恭就有很多人反对了
就像隋炀帝的谥号一样,炀就是他的谥号,也是对他一生功过的总结
在古代,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功绩和过错,不仅难以给出定论,也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所以,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