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一个缩小版的朝廷。
能参与议事的仅仅只有三省主官,两个中书令、两个侍中、尚书左右仆射。
这六人可是名符其实的宰相。
可一直以来,中书令和侍中之职皆只有一人,也就是说,能参与政事堂的只有四人。
慢慢到了后来,李渊任命别的官员为参知政事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得此任命者,亦可入政事堂,也被称之为相。
就象韩仲良,任民部尚书,是不能被称相的,但他兼有参知政事之职,故称之为韩相。
象李靖也曾以脚疾为名,上书请辞尚书右仆射之职,被李世民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亦可称李相。
所以,六部尚书往往都被称相,是因为他们皆兼有参知政事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可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是常设,而是临时官职。
故真正的宰相也就是三省主官。
李沂骤然从武将擢升为中书侍郎已经够惊艳了,如今参知政事那就等于直接进入大唐权力核心了。
大唐有了一个十七岁的摄政王,如今再多出一个十七岁的李相,实在太过惊世骇俗。
“朕的旨意,摄政王意下如何?”李世民悠悠问道,“想来以摄政王与神策卫大将军的兄弟之情,闻之当为李沂贺,朕此猜测想来不必有差吧?”
李沐原本确有反对之意,如今他是摄政王,政事堂等于是他的办公室。
进入一个参知政事,他就算没有提名权,也有否决权。
可被李世民拿话这么一堵,李沐就不能说出口了。
如今满殿朝臣都怀疑自己与李沂之间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此时再开口阻拦,那就等于坐实了兄弟之间的矛盾。
若在平日,李沐反对没有问题,可现在却是不能。
李沐应声道:“陛下所言极是,臣自然是闻听心喜的。”
说完走到李沂面前,拱手道:“李大将军历任以来,屡获军功。如今得尚晋阳公主,也是皇恩浩荡。还望大将军日后尽心为国为陛下,更添新功才是,本王在此恭贺大将军了。”
李沂目光躲闪,象是不敢看李沐的眼睛,“谢摄政王金玉良言,臣谨记摄政王教诲。”
李沐转身对李世民道:“方才陛下说有二事宣布,不知余下之事为何?”
李世民道:“第二件事,也与李沂有关。鉴于神策卫战力彪悍,朕欲扩编神策卫,上限八万人。诸公以为如何?”
李沐为难了。
真为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