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之所以建议扩编皇城司,有他自己的打算。
他现在只是个枢密使,表面上是大宋朝最大的实职武官,但是按大宋官制,枢密使只能在战事时调动军队,非战时不过是个空架子。
而蔡京是当朝宰相,官至太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他的两个儿子也同掌政事。
大宋朝的皇家祖制向来是扬文抑武,就算是平级的两个官也是文官高武官半级。
以他现在的官职和实力和蔡家父子斗,实在是力不从心,所以必须增加自己的实力。
可是,自己是武官,枢密使已经是武官的顶峰,已经是升无可升。
所以,他想到了抢夺皇城司权力的主意。
皇城司的衙门虽小,但是因为职能特殊,又只隶属于皇帝,所以权力极大,有便宜行事,先斩后奏之权,还有见官大三级的说法。
现在皇城司的主事是汪必贤是童贯的故吏,是他一手提携起来的,也一向对自己马首是瞻。
一旦扩编了皇城司,自己可以暗中掌控皇城司,这样就可以增强与蔡京父子争斗的实力了。
蔡京当然看破了童贯的用心,所以,当他听说童贯提出这个建议,竭力反对,认为一旦皇城司坐大,恐怕尾大不除,后患无穷。
赵佶一时左右为难。
不增编皇城司吧,以现在朝廷的军力,加上经历了两次大败,而梁山经历这两次大胜,实力大增,此消彼涨,朝廷真的再无继续征讨必胜的可能。
可是,他也知道皇城司的权力极大,一旦像童贯说的增加编制,让皇城司坐大,恐怕真得会像蔡京所言会尾大不除,后患无穷。
童贯看出赵佶犹豫不决,知道他的担心所在,于是又奏道:“皇上,蔡相的担心不无道理,老臣建议委派一名对皇上忠心不二之人来统领皇城司,这样的话,就不会存在尾大不除之弊了。”
蔡攸冷笑,“童大人,您老所说的这个对皇上忠心不二之人,不会说的不会是自己吧?”
童贯淡淡地说:“老夫对皇上当然是忠心不二的,可是老臣却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在我们这里就一个最合适的人。”
几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童贯说的是谁。
赵佶问他,“童贯,你说的这个最合适的人是谁呀?”
童贯指了指站在皇上身边的张迪,“就是张公公嘛。张公公在皇上龙潜的时候就跟着皇上,‘忠心不二’四个字说张公公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张迪一听这话,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我不过是皇上身边的一个奴才,侍候皇上还勉勉强强,主持皇城司的差事,我实难胜任。再说了,我朝祖制,太监不可干政,不行,不行。”
其实赵佶也觉得张迪最适合这个差事。
什么人都有可能反皇上,唯独太监不会,因为皇上是太监的主子,生存的倚靠,没了皇上他们什么也不是,再说了太监也没有子孙,绝大多数不会有不臣之心。
赵佶斜了他一眼,有些不悦地问道:“张迪,你说你不行,那你认为谁行呀?”
张迪指了指童贯,“皇上,老奴认为这个差事最合适的人选恰恰是童大人,童大人多年以后执掌军机,通晓兵事,精明练达,而且忠心耿耿,童大人比老奴要强一百倍。”
童贯连声推辞,又举荐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