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宗贼眼看看四周,阿静在廊檐下,阿庆去厨房了,阿喜在屋里收拾。张昌宗想起明天想做的事情,想了想,还是决定找郑氏讨教一下,低声道:“太太,弟子想请太后帮我题写季刊的刊头,您看……是否合适?”
郑氏脚步略顿了顿,面上看不出什么,顿了一下又继续走,一边走一边道:“换一个!”
“为何?弟子想说若是有太后题字,那岂不是金字招牌?不说鬼神辟易,行事也当方便些。”
张昌宗把自己的打算略说了说。郑氏瞥他一眼,只简单问了一句:“你的季刊要卖与何人?”
张昌宗想也不想的道:“自然是要卖与懂得欣赏的读书人……”
话还没完说呢,突然反应过来,话语便顿住。郑氏看他像是明白了,便坦然道:“士林之内,太后的敌人只会比朝中多。你若要卖与读书人,还是简单些为好。”
张昌宗瞬间如醍醐灌顶,懂了,感激的朝郑氏笑笑:“多谢太太指点,若没有太太提醒,只怕我就要犯错了!弟子明日便去拜访义母,请义母帮我找个字写得好的大家,争取把门面功夫做好些,便是将来因为刊头的字写得太好而引来人购买,也是好的。”
郑氏不禁莞尔,瞥他一眼:“顽皮!”
老太太就是老太太,若是旁地人,不论是太平公主还是婉儿师父,都会大笑一下的,唯有老太太,一直这么清淡。
你太太永远是你太太jpg
--------------------
昨天写着写着睡着了,如果不是我儿子起夜叫我。。。。。。。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诚哉斯言!把你那故事再讲几回听听。”
虽只听了一回,但三国就是三国,自有其魅力,郑氏是识货的人,直接把婢仆遣了出去,就留下她与张昌宗,让张昌宗接着讲。
张昌宗又开始背书。好在《三国演义》一章也没多少字,如果不太讲究声情并茂,其实可以读很快。
郑氏体恤他,只让他背了四回便停住,道:“这故事虽别出机杼,然可商榷斟酌的地方略多,你莫用这故事做稿子了,如今情势之下,多做多错,稳妥些为好。”
张昌宗心头虽然有些可惜,不过郑氏的担心他还是懂的,便乖巧的点头答应。这件事情上听郑氏的肯定没错,这几年,长安城内死的人可够多的,敢这么下狠手杀大臣和宗亲的,也就武氏了,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杀出一条血路。
听完四回,郑氏静静地喝了一碗茶,问道:“听这故事,六郎是支持汉室正统的吗?”
迎着郑氏湛然的目光,张昌宗觉得其中有深意,干脆的答道:“并不。不怕告诉太太,对弟子来说,正统不正统无所谓,只要称职便成。”
郑氏手一顿,幽幽抛出一句:“外族也行?”
张昌宗想也不想:“不行!我朝的事情必须我朝自己做主,我朝的子民也必须我朝自己治理,外族是什么玩意儿!”
郑氏缓缓点头,道:“所以,六郎的意思是,太后临朝称制只要做的好,圣上有无皇权并不在意?”
张昌宗偷偷擦汗,不过还是诚实的道:“对!对天下,对百姓来说,当权者若是称职便是福,称职的太后比不称职的皇帝好,起码老百姓不受罪,就是某些大臣命苦些。还有就是……”
“就是什么?”
“以后铮臣怕是就没了。不怕死的都被杀了,剩下的都是惜命的了!”
遥想高祖朝、太宗朝,再看现在,再想以后,武则天没铮臣,唐中宗没有,唐玄宗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