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广而告之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在诗句的旁边,还有数句:

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读书有色,艳于西子。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最后,仿佛就是总结似的,近乎白话的写了一句,知识就是力量。

白底黑字,字算不得最好,但所书却震动人心。在这两面墙前,站了许多人,许多的读书人,久久地望着,呆呆地想着。有人大笑,有人大哭,有人又哭又笑。百般异状,百般情态,全看个人心态。

一直到天黑了,还有许多人流连不肯走,直到宵禁时分,金吾卫开始巡街,才大梦初醒,被抓了还一脸茫然,或有那沉迷的,还在骂金吾卫干嘛打扰他欣赏好句。

冒宵禁抓的人太多,值此时节,居然惊动了武氏,唤来金吾卫大将军一问,看金吾卫将军仿佛便秘的黑脸,答曰:“回太后,臣连夜审问过,昨日冒宵禁之人,皆是在东市抓的,皆说之所以会冒宵禁,乃是因为欣赏一家未开张的书坊墙上的佳句,太过沉迷以致忘俗。”

武氏大奇:“未开张的书坊?是何佳句,竟然有此效果?来人,去查看一番,速来回报。”

在一旁服侍的上官婉儿听闻是未开张的书坊,想起张昌宗也说要开书坊,心里不禁有种不好的预感,趁机问金吾卫大将军一句:“大将军,敢问那未开张的书坊叫何名?”

大将军答道:“店名牌匾尚未揭开,不过,具那些被抓的儒生说,店名已然广而告之,说是叫什么三味书坊。”

果然!

上官婉儿不禁扶额苦笑,毫不犹豫的转身请罪:“请太后治罪!”

“郎君,小的等是东市三味书坊的,本书坊有独家印刷出版的新书,若有兴趣闲暇请去看看!”

京中国子监、太学,还有各私人塾馆门口,最近多了一群孩子!

说孩子也不够切确,多是十来岁出头的年纪,全是半大的男孩子,穿的虽然算不得上好,但都十分干净,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份裁剪过的纸张,逢人就发。

这些孩子脸上都带着笑,说话也是客客气气的,也不强迫人接受。被拦住的人,几乎都接过传单看了看。有那和气的,或是好奇心重的,看了传单之后,还会细细询问一下书坊所在的位置,问问有什么新书。

这些孩子想是事先被培训过的,关于问题,大多能答上来,但问到具体有什么新书,皆笑着答道:“郎君动问,小的不识文字,无法回答,若郎君有心,可去店里看看便是。”

有人关心书坊卖的书籍,有那有心人却关心手里所接传单的新奇之处,拉过发传单的孩子就问:“这是何字体?横细竖粗,笔画横平竖直,棱角分明,似楷非楷,非隶非篆,竟从未见过?还有这书页……看着像是印刷的,不是手写的,是雕版印刷吗?”

发传单的孩子笑道:“回郎君,来时东家说了,若有郎君问起尽可告知。听说这叫印刷体,非是雕版印刷所出,乃是别样的印刷方式。东家说了,我们三味书坊出版的书籍,又便宜又清晰,欢迎各位郎君前去选购、收藏。”

人群中有个中年文士,手里也持着一张传单,屈指轻轻弹了弹传单,信步走过来,问道:“三味书坊……只看这印刷与字体便想去瞧瞧。不过,何谓三味?”

“小的知道!”

“小的也知道!”

一群孩子叽叽喳喳的叫着,有个高壮的孩子,蹦跳争相答道:“所谓三味,读经味如稻……稻什么来着?”

许是被围着的人多,小孩子没见过大场面,一时紧张竟把背得滚瓜烂熟的词儿给忘记了,急的脸通红,中年文士莞尔,鼓励他道:“莫急,莫怕,慢慢想来便是。”

不安慰还好,安慰之下,孩子更加着急,抓耳挠腮之余,四顾张望,赶紧把人群中一个白净清秀的少年拉出来,急切道:“荣哥儿背得最好最快,荣哥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