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五节:治大国如烹小鲜

儒武争锋 情殇孤月 2400 字 2024-04-22

要说共同点……

秦枫在纸将三句话连了起来,分析了好久,却得出了一个自己都觉得好笑的结论来了。

“这句话虽然由儒、道、法三家分别说了一遍,但唯一共同含有的意思……好像是——不折腾啊!”

仿若是灵光一闪那般,秦枫蓦地提起笔来。

“治国之道的核心,是这个——不折腾!”

仿佛是开玩笑,但秦枫却是认真地写了策论来。

题目当然不可能是“不折腾论”,这不用别人看,足够把秦枫自己活活笑死了。

秦枫用的标题是在道家小世界时写的《天下策》,只不过现在更加完善叫做《治国平天下策》。

但其内容却已有了极大的差别,应该说,更加全面和完善了。

秦枫提笔写的第一段,是引用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相关的各家论述,并陈述了各家观点的异同,得出了“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的结论,其实说通俗一点,是“不折腾”。

但秦枫又结合儒家与法家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折腾并非是真正老子所说的什么都不做的“无为而治”,而是用了儒家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自己的观点。

“有所为”,是国家应通过精简机构、厉行节俭,切实减轻人民负担,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有所不为”,即为政者,应顺应自然规律,也是“知天命”而有所不为,减少对各行各业的干预、束缚,使其自由发展,不受阻碍。

但并非是任何行业都可以自由发展,这里又引入了法家对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观点,应当为治国立法度,然后一以贯之,不可朝令夕改。

写到这里,以儒家思想为骨,以道家,法家思想为用的一篇策论,通篇皆是围绕“治大国如烹小鲜”所申发的议论,已几乎达到极致了。

将儒、道、法三家观点熔于一炉,几乎把问题都给说透了,至此这篇策论应算是大成了……

但秦枫却是笔触不停,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如果此时姜雨柔或是其他儒家人在旁边,一定会惊讶得合不拢嘴。

因为这么精妙的策论,居然才是秦枫这篇章的第一部分!

本书来自

不过让秦枫略感吃惊的是,以前天道试出题,一般给的都是少数几个字,或是儒家的名言,这等关键的天道亚圣试,给的题目居然是——“治大国如烹小鲜”。

青烟袅袅,不断消散。

显然,从看到这题目开始,秦枫的天道半圣试已正式开始了。

如果青烟散尽,还没有写出章,肯定要判定他这一次应试失败了。

秦枫前世修成儒道至圣,成为儒君,每每突破也是一鼓作气,所以才能很快后来居,成为儒家第一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若是一次冲关失败,往往士气大挫,路也不再通顺。

少则蹉跎一年,多则十年,百年都无法突破。

儒道大盛之时,困在半圣位的儒生,可一点都不终生止步圣武境的武者少。

虽然也可以傲啸天下,但区区半圣位,又怎么可能让秦枫此止步。

机会只有一次,不能成功,是万劫不复!

他当即全神贯注,谋篇布局起来。

“治大国如烹小鲜……”

“这句话语出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也是道家小世界的道典啊……”

秦枫微微一愣,搜索前世今生所看的诸多典籍,思索道。

“虽然《诗经·桧·匪风》也有记载过:“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但并不如《道德经》的论述出名啊……”

“而且法家的韩非子,也为这句话做出注释……”

秦枫记得韩非子的注释是:“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人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大概意思是,做大事而动摇的人,绝少可以成功;大器藏于身,又老是移动的人,则多会弄伤自己;烹饪小鱼却老是翻来覆去,那么会失去它的美味;治理大国,如果政策翻来覆去,则百姓会不堪其苦。

所以说有道的君贵在养静以生息,而不在变革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