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围在火堆边纳着鞋子,家中收拾的很干净,虽然穷了一点,可还像一个家的样子。王老头挨着老伴坐了下来。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平时只有鸡鸣狗叫的山村子里,突然喧闹了起来。
王老头愕然的看了一眼老伴,然后两人就从屋子里奔了出来,仔细一听,这声音和山村里的自然之声不同,王老头听过这种声音,那是只有村子里有老人去世或者是嫁娶的时候才会出现的锣鼓声,十分的好听。
村子里的人没有什么娱乐,锣鼓声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新奇的了,平时都很难听的到,两老人便要相携着过去看热闹了,一边心中细数着村子里会是哪一家办事,不过算了一遍下来,发现没有哪家要办喜事的,心中便想着是不是哪一个老人去世了。
锣鼓声越来越清淅,声音正向着他家的方向传了过来。王老头不由的扶着老伴加快了速度。要是赶不上就吃亏了。
方炎没有选择低调,而是将自己的候爷仪式全部摆了出来,前面有开道的侍卫,手中举中长方形的牌子,上面有着自己的官位和爵位,后面还有锣鼓的队伍,一行人一边走一边吹打着,还没有进入村子里,不少人就被吸引过来了,纷纷站在两边观看了起来,虽然这个村子里几乎没有识字的,不过方炎摆出来的这阵势,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大官过来了,民对官总是有些惧怕的,退在道路两边远远的。
对于这个偏僻的山村来说,好几年都看不到一个官员会来这里的,所以这样的阵仗对他们来说非常的震惊,一个个远远的站着指指点点的,都好奇这样的大官员来这里会是做什么的。
方炎坐在马车上,揿开帘子看了看眼前的山村,跟方家村明显不同,这个山村比以前的方家村还要穷困的多,入眼山坡上有一些旱地,都是在石头缝中间挖出来的一点地,有的只有三四个平方大小,这样的旱地还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而且就是这样从石头缝里面扣出来的一点地,也非常的贫,根本种不了什么能值钱的作物。虽然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这山又不是那种深山峻岭的,还能猎到一些值钱的玩意儿。
方炎将名单拿了出来,又重新看了一遍,其中不少人的音容笑貌他都还记得。乡亲们知道方炎要离开了,纷纷走在队伍后面送的方炎,还有不少从外村赶过来的,都是那些被方家招募上的伙计。方炎一一和这些人告别,然后又叮嘱那些被招募上的伙计,一定要按时到达,如果路费有问题的可以向方家提前支付一些。
坐在马车上面,看着山村离自己越来越远,方炎心中不由得涌起一丝不舍之心,这以后他就不生活在这里,不过这里却留下了他太多的回忆。方炎的名单上有两百多人,不过在千阳县的就有四十多。
王头沟是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三面环山,这里的交通极为的不方便,所以村子里也非常的贫穷,整个村子加在一起也找不出来一个财主,不少村民们还保留着一边上山打猎一边下地干活的劳作习惯,主要是这里是山区,田地严重的不够分,如果只是靠种田地的话,根本就养不活一家人,而且朝庭的税收还要上交,一分都少不得,不少村民们都要用猎物来抵换税收,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这里的民风也非常的凶悍,对外来的人非常的排斥。
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像是一个山寨子,围绕着地势而建,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年复一日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也不甚关心。
崎岖的山道上,一个老头正背着一担柴禾艰难的行走着,柴禾捆的很大,一看上去就很重的样子,不过老头却埋着头一步一步向村子的方向走去,老头今天六十多岁了,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娶了媳妇,倒不是因为有闺女愿意嫁到这个封闭的小山村来,而是因为他有两个女儿,是跟别户人家换的亲,也就是把女儿嫁过去,对方再把女儿嫁过来,两个闺女换了两个媳妇回来。
第三个小儿子眼看着就到了成家的年纪,老头四处打听着,却也没有一个媒婆愿意为他做事的,媒婆们一听是王家沟出来的,便就纷纷拒绝了,谁都知道这个地方是出了名的穷。而且因为穷的愿意,村民们对外也非常的排斥,可是村子里的闺女最大的愿望却是嫁出去,这也导致了这些年来这个王家沟里的小伙子娶亲越来越困难了,王老头很着急却也没有办法,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认识的旧友告诉了他一个消息,可以让他小儿子去参军,家里还能拿到一些补助的钱。
王老头很舍不得让自己的儿子去参军,不过最后还是同意了,主要是因为家里一共就几亩旱地,种出来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的,至于打猎,那基本上是靠运气的了,而且打猎得到的猎物这年头也不值什么钱。
小儿子王二狗很能干的一个小伙子,听到老爹的安排后并没有反对,收拾行李就出了王家沟,千阳县每年都有征兵的名额,直接去县城就可以报道了,然后再送到各个新兵训练点就行了。王二沟就这么的进了粮草营,成了一名普通的士卒。
不过就在几个月前,衙门里来人到了王家沟,找到了王老头,告诉了他一个惊天的噩耗,小儿子王二狗已经战死了,来的人送了一些钱和粮食过来,然后就离开了。消息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来了,王老头一下子仿佛苍老了十几年,两个成家了的儿子便将小儿子开垦出来的旱田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