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得功等人此时也没有顾及说道:“圣上如果觉得人员上有些超编,也可以将近卫军中表现排末一些的几百人送过来指导新成立的勇卫营,这样也就算相对平衡,战斗力也很容易起来了。相比那些完全没有接受过像样训练的孩子们。就算是圣上亲营中末选淘汰下来的人,也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萧轩当然明白黄得功是个不太会说话的人,可是这当中内在的意思却也再明白不过了:新成立的勇卫营,愿意从兵源上甚至军官层上就接收帝王身边之人的彻底影响与控制。同时设身处地的想想,萧轩也明白这样做实际上是要冒在平日的练兵训练中得罪一些人而遭到构陷的风险的。
想到这里,萧轩对曹化淳等亲信曾经有的怀疑态度虽然没有完全解除,但也放心了多半。看来:曹化淳还有其手下也都是忠君而且颇有能力之人。为什么历史上的崇祯却没有能够利用这么好的条件打造出一支堪战的新军呢?就这一个月以来的经历,萧轩总有一种感觉。同天启皇帝相比,崇祯身边可以用并且忠诚的人可是不少,就算是六部当中,也并不都是一些尸位素餐之辈。按理来说应该完全有人力有财力建设出一支不逊色于天雄军或者白杆兵的亲信武装出来才是啊?
萧轩不知道的是历史上也确实有这样一支曹化淳所负责的勇卫营,这支勇卫营按照这个时代明军范围内的标准也称的上是能征善战。小说《李自成》中开头的农民军大失败和大低谷,也的确同崇祯九年勇卫营出征后的连番大捷有关。在后来对满清的作战中,勇卫营也多有表现。周遇吉、黄得功等“名将”也都是出自天子亲军系统的勇卫营。
当然,此时比历史早上不少年提前新生的勇卫营也因为萧轩的附体而来,最终避免了分离破碎而败亡的命运。
曹化淳心腹卢九德、刘元斌还有还有周遇吉黄得功孙应元人组建招募新营新兵的工作很快也在天启七年十月下旬的时候展开了。
相比萧轩在政争乃至权力的夹缝之中依靠庞天寿等人的支持才在仓促之中选拔和拉起的那五百人队伍。曹化淳手下的这些干将们的条件则要有利的多。虽然这要十三四岁的少年兵这个条件着实有些苛刻了点儿,可此时的众人选兵的范围也终于可以放在了更广阔的范围内。那些经济条件比京城乃至临近地方穷上不少的周边各县很快就有数以万计的适应少年赶到了众将从辽东带过来的家丁亲信设立于各处的征兵点儿上,甚至包括保定府、河间府在内的不少北直隶各地也有很多人闻风而来。
毕竟:在入宫当太监都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的情况下,不用身受腐型却能够获得近似地位的皇帝亲军当中当差做事,在这个时代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看来,那跟去辽东冒身家性命风险,又或者在寻常的地方当兵简直就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天壤之别。
黄得功周遇吉乃至孙应元等人选派出去办事的百余名从辽东到京营一直跟随过来的亲兵家丁也都非常有能力,在叮嘱之下没有花费太大功夫就从接近十万人规模的适龄少年中选拔出了三千名年龄身材乃至各方面要求都比较合格的少年,而且也按照萧轩提出来的要求将这些被选中少年们的直亲也都接到了京城中来。
当萧轩亲自点验这些从京城周边乃至北直隶各地选拔出来的少年新兵的时候,虽然在之前有所预料但还是有些觉得超出心理准备。这五营加上预备营一共六营三千名左右少年新兵的质量可以说明显好于自己第一次组建五百名新营的那些少年。
不论别的,仅仅从几千人第一次站队,虽然花费的时间有些长而且站的也不怎么整齐,却很少有人喧哗这一点上就比自己在京城当中的七八千少年当中挑选出来的最初五百人强上不少。自己第一批官兵可是严厉的训练与管理了多日的情况下才让队伍多少有了一点儿纪律了。
如此之外,这些孩子当中很多都是军户出身,甚至是军功之家出身。身体上的条件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差。超过二百人会骑马、五百多人有射箭基础。虽然多不过是顶多能开四五斗的猎弓,那也明显强于自己这几千战兵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