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大学人才多

重生商海 穷四 2213 字 2024-04-23

还有就是数控方面的问题,这个国内在努力追赶中,此时国内的许多大型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从欧洲,从岛国,还有之前从前苏联弄了不少,自主研发的能力还是落后。

不是不想研发,而是研发也需要大量资金,好不容易研发成功了,结果发现只相当于人家欧洲十年前的技术,你这边的成本还比别人到岸的价格高,还有啥用?

如果研发无法转化为生产力,那么拨付的科研资金就会越来越少。国家此时投给科研的资金其实很多,但大部分都用于国防,用于航空航天,一些民用的,之前选择性的忽略了,近些年才开始重视起来。

工业大学下面有自己的工厂,王浩安原本是想订购一套设备,工业大学的研发能力,可比冰城的机械厂强多了。

但是他说了要求之后,对方还是无法满足。理论上对方能做到,但完全没做过,还要王浩安先付钱才能开始制作,并且不保证一定成功。

这就有些赌的意味了,王浩安不愿意。如果他有郭秉雄那身家,赌一把绝对没问题,输了又能亏多少,赢了则可以省掉更多的钱。

可惜他现在欠着银行的贷款几千万了,满汉食品这边少一点,安杰公司那边比较多,他跟郭继杰一人一半,也不是小数目。

这些贷款并没有给他多大的压力,可也告诉他,暂时还不是浪的时候,他的资本积累还远远不够。

但他还是从大学请了两个财会专业的教授来公司兼职,一个负责安杰公司,一个负责满汉食品,一定要将负债率控制住,保证公司能够良性发展。

刚回到满汉食品,王浩安办公桌上的电话就响了。

“王总,好消息,好消息啊,我们辣条的订单增加了五倍!”

华夏此时有没有人才,有,而且有很多。许多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都不差,但是他们很多最终都泯然众人了。

一个是观念问题,一些东西领导认为研究没用,完全就是浪费钱和精力。另外一方面是因为资金,哪怕领导也支持你做研究,认可你的能力,但是没钱给你做研究,买不起那些顶尖设备,甚至实验材料的钱都负担不起。

为什么这段时间许多留学的人才,都不愿意回国,并不一定是他们不爱国,而是他们想要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也实现自我价值。

在国外大学,有着一流的实验室,有着一流的研究团队,有着充足的资金,良好的氛围,这些都是他们曾经待过的地方所欠缺的。

加上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有大房子住,有车开,有赚更多钱的机会,这就让很多人选择了留在国外。

他们觉得国外更好,更适合自己,在国外工作几年时间,可能赚的钱就是在国内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那为什么不在国外拼搏几年,给自己,也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呢?

功成名就之后,再回去报效祖国嘛。

近些年华夏也对人才也很重视,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可是国内提供不了那些条件,还怎么吸引人才?

这时候就只能打亲情牌,希望那些人回来,帮助建设祖国,帮助祖国发展、腾飞。但是国家主要吸引的是那些在国外证明过自己的人才,而不是那些潜力股。

这并不是什么短视的行为,而是此时国家急需人才,潜力股,国内有的是。此时的大学生,都是华夏最顶尖的人才储备,并不是说不上大学就不算人才,而是大学生中的人才更多,成材率更高。

但是任何地方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许多人才也会被埋没,并不是他们能力不够强,而是他们不符合领导的要求。

至于领导的要求是什么,那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