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借危言以耸听

唐朝生意人 素布可奈 2714 字 2024-05-17

他的身份被李之冠以某一隐门势力老祖,这是在场人皆知之事,他三人再是具有超绝实力,现场也无人甘愿受到莫名来处的威慑压力,更不要说意若收服的企图了。

李之两人如此出言,也是给众人一个台阶下,不然他们若在场,明知无意干涉,人们心里也会顾虑重重。

三人一路观赏山景,回到飞来峰。

凤仪苑,四株古茶树下,孙思邈神情凝重问道:“早判断出你对此间有所生疑,快些探视一番,是否山脚下另有神奇。”

其实他与继源道长早已探查过,很可惜,以他们的目前实力,堪堪够得百丈之下,已是勉强,再无将探识力深入探知的能力。

古茶树尚在其次,岩间水意渗出才是猜疑来处,尤其是久经炼丹湖中灵性感知的继源,对其中愈发微不可查的灵意气息,已有隐约感知。

李之回以笑声,“果然二位也觉察出此中不同,灵性气韵细微到几可忽略不计,不表明不存在,但百丈下山涧深处,即使探识力可达,也不是那么容易探得其中隐秘,不然这里的水渍,就不会存留到现在。我估计需要跃下深涧,寸寸搜寻也不见得有结果,不过明知如此,也需要尝试一下。”

“既然需要深入了解,我看今日里就算了,一旦下去,就不知会遭遇到什么,而雨霖观内会议会很快结束,自会有人通知我们参加晚宴,让他们找不到就不好了!”

孙思邈做事一向谨慎。

探知自己想要的威慑效果有效,等众人情绪稍平,李之回之以语重心长:“既然关于修真界迁徙他地一说进一步证实,不仅算是解开了如今修炼界一个重大谜团,也为我们的修行带来无限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我们天柱山,作为大唐少有的修炼者集中之地,更要顾忌因此而导致的,来自于官府方面的权势倾轧。

“侠以武犯禁,乃任何政权下的最大忌讳。为什么但凡侠客不居庙堂?居庙堂,为君王卖命,一身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征四海,平内乱,那是武将,无人称之为侠,因其争战四方,多伤平民,非侠客所为。侠客是笑饮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事了拂衣去,不留行与名,讲究个冤有头债有主,绝不伤及无辜。

“故事里的侠客几乎都介于仙凡之间,千里杀人,万里报恩于转瞬,不正是修真者才能达到?如今修炼界性质改变,对于我们而言,是修为境界提升的无限可能性,但对当权者却是如当头一棒般地平地而起风雷。因为侠客的世界黑白爱憎分明,动辄誓不两立不共戴天,轻身骸、贱金银!一身浩然正气,充斥天地,凛然不可侵,傲然不可欺,忠义二字镌刻心头,只是,他们活跃的生存环境绝不是太平盛世。

“乱臣贼子虽说人人得而诛,但乱臣也好,诤臣也罢,好歹都是朝廷命官,什么贼子,也是人命一条。太平盛世,朗朗乾坤,朝廷岂容侠聚众闹事,无视王法草菅人命?唯在乱世,朝廷自顾不暇,侠方得发展的些许空间,可以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正因为侠生的忠义心肠,对己民族之爱,对彼军队之恨,对天下苍生的感念,都化在这一腔热血之中。然而,侠在指责彼军不该犯我大唐江山之时,却未想己方军队涣散,百姓已不聊生才招致兵刃之灾。

“所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国弱至斯,谁人不想分一杯羹。分羹的同时,朝代交替便不再简单。涉及两个民族争夺天下一统地位时,屠城灭族,血流漂杵,掩尽百姓血泪,因此说,人祸远大于天灾。我们修炼之道绝不同于朝廷之道,前者越盛,后者越微,荆轲刺秦王,专诸杀吴僚,对官府而言是著名的教训。故而,世人敬侠,则社稷安危不存,我等修炼之人,会从此被冠之以欲以乱法,因为对当权者来说是如鲠在喉,不可不吐。

“诸位莫认为我是在老生常谈,乱世必有侠,盛世必崇儒,这也是为何如今文人盛名天下的由来,我们修炼者,理当避之以盛时盛世,潜心专注与修行,一旦修为可达,脱离俗世,再行精进才是唯一之道!因为盛世之下,才得以除法之弊,纳百言,推新政,侠武被摒弃,实乃不可逃避之现实!”

一番长篇大论,着实震撼人心,又因现场为官者的离开,李之刻意将自身的官场身份摒除,因而语气里的真诚,在场的修炼者,人人可明显感知。

他的结束语,也并未提及所谓的建议或倡言,李之心里明白,不仅是天柱山,整个修炼界,都会有个秘密的秩序监管组织,不然任由修炼者肆意妄为,早就会被强势倾覆了。

他不干预此事,一则因自己身份不容许,再则关注焦点不在于此,在不影响修行的基础上,他更在乎身边人的安危,以及重生之体对于历史进程的无限敬重。

李之不在乎那个修炼界规则制定与监管的神秘组织,也不想涉身其中,超然实力就算是他强势的保证,借由此间人等之口,进而对那般存在,施以警示意,才是他如此累述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