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布道:“众将都看在眼里,闲时也商量。河曲路土著很少,多是移民垦边,当然不同。兴灵两州周围,多是夏人土著,怎么能够那个样子呢?”
刘几道:“土著番王必然不行。当年元昊之叛,可为前车之鉴。朝廷已有明旨,凡所占土地,皆郡县其地。凡治下之民,皆编户齐民。这一点,太尉可以跟属下讲明,不要误会。”
韩琦道:“即使编户齐民,原来的世家大族,朝廷也可以酌情照顾,让他们不必忧心。太尉,说实话,以前夏国什么样子,大家心知肚明。哪怕是部族首领,与旁边河曲路的民户相比,日子实际也强不到哪里去。还有,凡是民户奴隶,一律由朝廷出钱赎回,不会亏待。”
咩布道:“朝廷会出钱?”
韩琦点头:“当然会出钱,这一点让他们放心。我经略河曲路,一定不会让诸将吃亏就是。”
咩布叹了口气:“不瞒两位太尉,此事带兵出城过于仓促,现在军中又有国主,许多事情不是我一言而决。许多将领又想借这个机会,发些横财,实在难做。”
刘几道:“朝廷不会亏待你的属下,但将领想借此机会发财,那是断然不行的。自元昊叛国,党项连年作战,境内百姓苦不堪言。现在重回朝廷治下,不问过往,已是宽大。”
见刘几态度坚决,咩布不再多说,只是微微摇头。其实大军带出兴庆府后,就只有一条出路,投降宋军。党项大军人数虽多,在山中粮草无法自给,战力也不如宋军。现在将领想要好处,只是觉得宋军不战而下兴庆府,占了天大的好处。对咩布自己来说,宋朝必然不会亏待,并没有替将领要好处的强烈动机。
说了一会闲话,韩琦道:“灵州自有狄太尉大军,现在党项依然未下的,就是北边的贺兰山,还有东边的横山。横山自成一体,不去说他,不知太尉可否劝说北边贺兰山守军,归顺朝廷?”
咩布道:“国主已经决定归顺朝廷,贺兰山守军又如何守得下去?北边有河州的杨文广,南边有太尉大军,他们也无法作战。我可以派个亲信,去劝说他们归顺。不过,现在山中大军的情况如何,他们必然看在眼里。这是没办法的事,仗打完了,这些人总要给自己找一点好处。”
刘几道:“我这里五万大军,旁边静州有赵滋三万人,对面河州有杨文广两万余人,难道这些人真要打了才知道吗?朝廷不欲大开杀戒,想着息事宁人,军中的将领可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