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赵俊臣的紧迫感.

摄政大明 虫豸 4960 字 2024-05-18

赵俊臣又是一声轻叹,见周全没有别的话要说,便挥手道:“庆彦,送客吧。”

…………

当许庆彦再次回到书房之后,已经打定主意要加快自己各种计划进度的赵俊臣,向许庆彦问道:“前些日子,我曾让你在‘悦容坊’的各家分店中,挑选一些忠心且精明能干的掌柜,这件事你办的如何了?”

许庆彦微微一愣。不知道赵俊臣为何会突然转变话题,但还是答道:“回少爷,人选我都已经挑选好了,只是如今‘悦容坊’的分店已经开遍了长江以北。许多被我选中的分店掌柜还没有赶回京城,我原本打算等人到齐之后,再一起带来见你。”

赵俊臣沉吟片刻。说道:“不必了,让那些已经到了京城的掌柜们明天就来见我!我有许多事情要吩咐他们去办。如今时间紧迫,需要提前开始。至于那些没赶来的那些掌柜,就让他们后续再加入好了。”

“明白了,少爷。”许庆彦很干脆的答应道,没有似往常一般提出疑问。

因为,许庆彦发现赵俊臣自从看到那份答卷之后,整个人都出现了一种紧迫感。

“另外,府中账上目前有多少银子?”赵俊臣再次问道。

赵俊臣虽然是个大贪官,但却从未关心过自己的身家,这还是他第一次询问自己手中的银子数量。

不过,对于这件事情,一向都是财迷的许庆彦倒是十分清楚,事实上,这些银子一向都是由许庆彦负责,赵俊臣平时身上甚至都不带银票与银子的。

果然,听到赵俊臣的询问后,许庆彦马上回答道:“少爷,咱们如今府中白银有三百七十一万八千余两,其中现银七十三万两,其余皆是存在银号里德银票,还有黄金二万三千三百余两,而府下诸般产业与商铺之中,也存着不少金银,但这些一向是方茹在负责,具体数目我并不清楚。此外,府中的古董、珠宝之类,还有……”

回答之间,许庆彦神色满是兴奋,这是金银数目,总是会给他带来一种特有的满足感。

“其他就不用说了。”赵俊臣挥手打断道:“你马上从这些金银之中取出一半数目来,恩,全都要银票,我明天见那些掌柜的时候要用。”

“一半?”许庆彦惊叫道。

赵俊臣皱眉道:“怎么?这些钱我不能动了?”

见赵俊臣神色严肃,许庆彦不敢再质疑,连忙回答道:“我马上就去准备。”

“还有,太子那边可有消息?他什么时候回京?”赵俊臣又问道。

“根据消息,若是不出意外,应该在两日之内回京。”

“我派去扬州的苏西卿和肖文轩,算算时间应该已经到了扬州了,目前可有回信?”

“还没消息,若是有了回信,我会第一时间通知少爷的。”

……

“密折制度”的实行,必然会极大的增强皇权的力量,目前虽然还只是一点点苗头,但依然是让赵俊臣急迫性大增。

所以,赵俊臣开始加快自己各种计划的进度了。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虚的,唯有实力才是正道!

…………

ps:恩,第二更!今天共更新万字!i1292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摄政大明》更多支持!

……

皇帝任命百官,百官辅佐皇帝牧民。

皇帝与百官、皇权与臣权,自封建王朝出现之后,便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存在,双方谁也离不开谁,却又时常对立、彼此争锋。

在赵俊臣眼中,皇权与臣权之间的争斗,从君臣两大阶层出现之后便开始了,时而皇权压过臣权,时而臣权又压过皇权,可谓是此起彼伏,互有胜负。

然而,若是遍观中华之历史,就会发现,虽然臣权一直都在抗争着皇权,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制度的完善,皇权越来越强,臣权越来越弱,到了清朝雍正时期,皇权更是达到了顶峰,臣权从此再也无力与皇权相抗衡,从那以后,即使是首辅宰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唯唯诺诺、叩首领命,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却再也不敢相争。

为何会出现这般情况?

许多史学家认为,这是清朝的雍正皇帝创建了军机处取代了内阁的缘故,但在赵俊臣看来,“密折制度”渐渐盛起后所产生的作用,丝毫不小于军机处的出现。

什么是“密折。制度”?

所谓密折制度,就是允许和鼓励朝中一定品阶以上的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或是表述政见、或是弹劾官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朝政的运行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以及百官对皇帝的敬畏感。二是鼓励朝中百官之间、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从而让百官彼此牵制、相互内耗。最终使皇帝坐收渔翁之利。

可以想象,若是“密折制度”真的实行。那么一定品阶的官员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身边的同僚全都变成“特务”,甚至下级官员还可以越级状告上级官员,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那么还有谁敢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的“忠君”了。

而且,一旦“密折制度”实行,到时候庙堂之上必然会风起云涌,每个人都会借机弹劾别人。每个人也都会被别人弹劾,到了那个时候,皇帝手中掌控着每一个官员的罪证,即使一时没有惩罚,今后想要整治,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到了那个时候,皇权自然会死死的压着臣权,而百官自然再也不敢得罪皇帝。

…………

事实上,虽然“密折制度”创始于康熙。完全兴盛于雍正,但明朝也有着类似的制度,那就是“密疏制度”。

只不过,与“密疏制度”相比。“密折制度”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拥有密折资格的人数更多、保密措施更加完善、传递进呈的程序也更加的规范。

可以说,“密折制度”就是“密疏制度”的深入与完善,而其中最重要的改变。便是拥有密折资格的人数更多,以及传递进呈的程序改变!

在明朝。何人拥有密折资格,需要看他的职位为何。一般而言只有都察院的御史、六科的主官、钦天监官员、以及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拥有上呈密疏的资格,而一旦失去了官位,或者变换了官职,这般资格也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在清朝的“密折制度”之下,除了密折资格的门槛降低之外,只要得到皇帝的授权,任何人都拥有上密折与密疏的资格,哪怕丢了官职也同样可以直达天听。

在明朝,臣子们给皇帝送密疏,京官一般都是送往通政司衙门转呈,而外地官员则是借由布政司通过邮驿转呈通政司,如此一来辗转多处,自然多了泄露的可能,而随着通政司衙门渐渐被朝中各大派系所渗透,所谓“密疏”更是渐渐失去了保密的功效。

至于清朝的密折制度,则是臣子由自己或者遣派亲信直接将密折送到皇帝的手中,无需转手,如此少了几道程序,保密性自然大大的增加。

如此种种,“密折制度”的效果自然远远大于“密疏制度”了。

赵俊臣回想着自己上一世所了解的“密折制度”,再对比李纯臣在答卷中所描述的“密折制度”,发现两者不仅名字相同,连内容也是惊人的相似。

想到清朝正是因为“密折制度”的盛行,造就了皇权的巅峰、臣权的衰弱,赵俊臣自然会慎重对待。

这绝不是一件小事!

“历史总有其规律性,没曾想自己来到这个不一样的历史时空,但密折制度竟然还是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