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阴差阳错(上).

摄政大明 虫豸 5438 字 2024-05-18

在返回临时行宫的途中,马车内的气氛显得有些凝重。

德庆皇帝沉着脸不知在想些什么,而赵俊臣则小心翼翼的坐在一旁,生怕会再次引起德庆皇帝的不高兴。

不过,赵俊臣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因为根据赵俊臣的观察,此时的德庆皇帝已是再次对太子朱和堉产生了嫉妒与忌惮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在将来的某些时刻一旦发作,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而这些连锁反应,一定是太子朱和堉不愿意看到的!

只是,赵俊臣终究不是算无遗策的再世孔明,而德庆皇帝的心思也并不容易控制,这一次他却是失算了。

因为赵俊臣的这一番安排,虽然德庆皇帝确实对太子朱和堉产生了嫉妒与忌惮的情绪,但与此同时。德庆皇帝也开始审视自身。

德庆皇帝是一位好大喜功、自诩不凡的皇帝,而这种皇帝往往会十分注重自己的百年名声、后人评价。

事实上,经过今日在茶馆中的经历,德庆皇帝突然有些担忧。担心在他殡天之后,后人们的史书工笔,真的会把他描述成一位无道昏君,这对德庆皇帝而言是无法容忍的。

虽然赵俊臣一直都在溜须拍马,称德庆皇帝是“千古圣君”,但德庆皇帝也非常清楚。以他登基以来的种种功绩,离“圣君”的评价还差的很远,虽然他登基多年来朝野局势稳定,但这般功绩往往会让后人忽略。

“这些年来,朕一心稳定朝野、巩固皇权,如今也该为自己的百年名声考虑了。只是,究竟应该怎么做,却需要好好考虑,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所谓‘圣君’、‘明君’,所走的道路不外乎三条,一是改革弊政;二是创造盛世;三则是开疆拓土……”

德庆皇帝暗暗想道。

以德庆皇帝一心求稳的性子,让他改革弊政、整顿吏治、惩办贪官,借此营造自己的“圣君”之名,却有些勉为其难,只看宋朝在王安石变法后多年朝野震荡的情况,就足以让德庆皇帝打消这般想法,更何况这么做也否定了德庆皇帝自己从前的政策道路,所以德庆皇帝很快就否定了这般想法。

至于创造盛世——虽然在封建时代所谓“盛世”的标准极低,只要百姓每天能吃两顿饱饭就算是旷古绝今的盛世了,然而以封建时期的生产力,即使想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尤其是如今的大明朝因为在崇祯手中得到了延续,又在德庆皇帝的治下安稳了数十年,人口已是接近三万万之数,想要喂饱这三万万张嘴巴更是无比困难——德庆皇帝虽然自诩不凡,但也知道如今的大明朝离“盛世”还有些距离,而且创造“盛世”不仅费心费力,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同样被德庆皇帝否定了。

于是,德庆皇帝又想道:“如此一来,朕只剩下开疆拓土的道路了……然而刀兵之争不宜兴起,否则说不定就会造成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更何况这些年来无论是蒙古还是建州女真,都还算是安分,朕也没借口开战……还有如今国库的银粮也不充裕,却也没有足够的准备……”

暗思之间,德庆皇帝再次摇了摇头,亦是否定了第三条道路。

如此一来,德庆皇帝却发现,在求稳的前提下,自己想要成为后人眼中的“圣君”,竟是哪条道路都不好走,心中不由的更加的不高兴。

只是,虽然三条道路皆是被德庆皇帝否决了,但想要大干一场的心思,却从此潜藏在德庆皇帝的心中深处。

而在将来某一刻,这般心思也将会影响德庆皇帝的决定,并将大明朝带向一条未知的方向!

而阴差阳错的造成这一切的人,却是此时还自以为得计的赵俊臣!

…………

ps:这段时间,虫子的事情很多,工作上、家庭上、写作上,最终有些透支了身体,病了一场,刚刚康复,前两天没能更新,请大家见谅。

嗯,大章节!

…………

……

……

对于说书人所讲的故事,德庆皇帝原本面带笑容、认真听着,甚至还在说书人讲完一段之后,随着周围茶客鼓了鼓掌。

然而,就在这时,周围茶客们的讨论声,却渐渐传入了德庆皇帝的耳中。

“真痛快啊!太子一口气除去了百多位贪官污吏,咱们这些老百姓,心中也总算多了些盼头!”某位茶客神色振奋的说道。

“固然是大快人心,但也没什么可高兴的,仅仅是南直隶到北直隶之间,就有这么多贪官,其他地方的贪官还不知有多少!”另一位茶客则是摇头叹息,缓缓说道。

“是啊,原先的贪官虽然除掉了,但那些接替的官员,也未必就会是青天,到时候受苦受罪的恐怕还是咱们这些平头百姓。”第三位茶客神色冷静,皱眉分析道。

“唉!朝廷如今藏污纳垢,幸好还有太子殿下光明磊落、一身正气,也愿意为民除害,否则这朝廷还不知要乱成什么样子,怕是要贪官横行了吧?咱们这些草民,就更是暗无天日了!”又有一位茶客苦笑道。

“对啊!可惜太子还只是太子,毕竟不是皇上啊!只希望太子他能够早日继成大统,这样咱们大明朝离中兴盛世也就不远了!”还有一位茶客则是露出了期待的神情,轻声说道。

“要我说,还是皇帝老爷用人有问题,若不是皇帝老爷纵容贪官,朝廷又怎会昏暗成如今这般模样?确实,太子若是可以早些登基就好了,咱们也能早些脱离苦海。”一名年轻茶客如此说道,说话之间,左顾右盼,似乎是期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咳咳!诸位,慎言!请慎言!如今陛下驾临本州,时机敏感。切不可妄议……”就在这时,一位老年茶客连忙说道,神色略有慌张。

而随着这位老年茶客的提醒,茶馆内一时间沉默了下来。众茶客或是摇头,或是叹息,与他们不久前在听书时兴高采烈的模样截然不同。

另一边,听到这些谈论,德庆皇帝的面色却是越来越黑。突然冷哼一声,站起身来,然后转身快步离开了茶馆。

赵俊臣的眼中闪过了一丝笑意,但神色间却好似焦急无比,并连忙起身相随。

这所有的一切,自然是赵俊臣提前安排的,也正是赵俊臣在昨晚交代给许庆彦的最后一件任务。

根据赵俊臣对德庆皇帝的心思揣摩,认为德庆皇帝最初之所以屡屡打压太子朱和堉,一方面是因为德庆皇帝身体尚且健康,并不希望储君太过强势。另一方面也是太子朱和堉的名声太好、声势太盛,许多人甚至坚定的认为太子朱和堉一旦继位,就能远远胜过德庆皇帝,所以一向是自命不凡的德庆皇帝,却是心生嫉妒了。

然而,在赵俊臣以及朝中几位权臣的算计下,太子朱和堉这段时间来屡屡受挫,甚至连名声也不似从前那般贤良,德庆皇帝也就忘记了从前的嫉妒心理,并转变了态度。开始大力扶持太子朱和堉。

也正因为德庆皇帝的扶持,所以太子朱和堉虽然屡受挫折,但储君位置依然是稳如泰山。

而赵俊臣的这次安排,也正是为了让德庆皇帝回忆起从前他对朱和堉的嫉妒心理!

如今看来。赵俊臣的计划很成功!

…………

这般心思只是一闪而过,接下来赵俊臣已是快步来到茶馆外,追赶上了德庆皇帝。

来到德庆皇帝身旁,赵俊臣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轻声说道:“黄老爷,百姓们无知。完全不知治国之难处,只是在胡说八道罢了,您又何必与他们置气?”

德庆皇帝又是一声轻哼,冷笑道:“这茶馆里的茶客,三教九流一应俱全,他们的想法,怕就是民间的普遍想法了吧?嘿嘿!竟是期望太子早些即位,那岂不是在期望朕早些去死?!还有,他们认为太子继位后,大明朝将会迎来中兴?何谓中兴?衰败之后再次强盛才是中兴!难道大明朝在朕的治理下竟是衰败了吗?朕是皇帝!在民间的声望竟然比不上太子,朕又如何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