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瓷碗的米线,招弟连头都没抬,就被他吃光了。
过桥米线的美并不仅仅限于米线,最重要的还是汤。
鸡汤最少好熬制一个晚上,将鸡骨头都要熬化掉才可以,汤成白色才算成功。
不过招弟认为把鸡骨头熬化掉应该不太可能,最多只能是软掉。
不过由此才能看出熬制一碗汤是多么的费工夫。
吃了米线当然不可能吧这碗汤放弃,招弟从餐桌靠墙的一个方盘子里拿了一个瓷勺子,一口一口的盛着汤喝。
不知是勺子太小,还是汤太多,招弟觉得不过瘾,把勺子丢到一旁,双手端着一个比自己脸还大的瓷碗,咕噜噜的喝着。
当然没有人会注意到招弟的不顾形象,因为在这家店里可不止招弟一个人端着大瓷碗喝汤的。
似乎这种喝汤的方式周围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
招弟一口气就把瓷碗里的汤喝光了。
嗝…………。
招弟的这个饱嗝,足足打了两秒钟,这时才吸引到旁边人的注目,不过也只是笑了一声,就低头吃着自己的面前的过桥米线了。
汤是喝完了,不过碗底子里面还有几个肉片。
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招弟把最后一个肉片也塞进了嘴里。
这时招弟靠在椅子上,摸着自己的肚皮,微闭着眼睛喊道:
“老板,结账,多少钱。”
招弟刚喊完,就听到了吵闹声。
“东大院?霍老?”
招弟摇了摇头,又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人!
天色已经有些昏暗,夏天的白天虽然比较长,但只要天色有一点变暗的趋势,那么离黑灯瞎火也只是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去陈家现在还不着急,等到夜里一两点钟的时候再去,现在招弟先决定去逛一逛附近的小吃街。
但是招弟不知道路啊,怎么办!于是招弟走一段路问一位路人,才摸清小吃街在哪里!
当招弟来到目的地的时候,天色已经大暗,但是当站在这条小吃一条街的路口时,着实是被这里浓郁的香气迷住了。
从这条街的入口望去,两边摆满了冒着热气的铺子和推车。
招弟早就听陈磊说过,他们家乡玉华市最出名的除了玉河之外,就是这里的小吃,各种各样的小吃,当然最具特色的就是“过桥米线”。
而“过桥米线”名字的由来,其实也是颇有一番机缘巧合。
事情是这样的:
过桥米线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传说玉华市也有做南湖,而南湖的中心有一个凉亭,称为湖心亭。
这里风景秀美,常有文人墨客在此攻读诗书,其中有一位秀才,就住在湖心亭不远的岸边上,所以这位秀才常常在湖心亭上读书,秀才的妻子每次做好了饭菜都会送往湖心亭。
只不过秀才读书太多专心,往往学而忘食,每次吃的饭菜都是生冷之物,妻子又不忍打断秀才读书,以至于后来慢慢的秀才的身体越来越消瘦,而且精神不振,甚至常有腹痛难忍之症。
于是其妻子见其不忍,所以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宰了,用砂锅炖些肉,给秀才送去,只是等到秀才的妻子回家收拾洗漱碗筷的再回来的时候,看见砂锅竟然原封未动,秀才依旧在旁如痴如呆的看书。
秀才的妻子,于是准备将砂锅端回家里重新加热再送来的时候,发现砂锅还是热乎乎的,于是揭开盖子,发现汤的表面有着一层厚厚的鸡油,加上砂锅传热慢,才得以把热量封存在砂锅内。
后来秀才的妻子,就用这种方法保温,另外又加上一些米和蔬菜放在鸡汤里闷熟,以至秀才哪怕不能及时食用,也能够保温的更加长久,不至于总是食用生冷之物。
后来其他的秀才看到此景,于是说给了自己的妻子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家喻户晓了。
而湖心亭距离岸边有一座桥,故取名“过桥米线”。
来玉华市如果不尝一尝这“过桥米线”恐怕就白来一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