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张惟昭就给太后举了一个例子,说是大西洋州的英吉利国,有一个女子名为奥斯丁,她写了一本书名为《班太太嫁女记》。
所谓《班太太嫁女记》,其实就是《傲慢与偏见》。只是张惟昭觉得要取个中国化的名字比较好让人理解。里面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的名字也被她改成了班珍妮,班梨白,班玛丽,班凯琳和班丽迪。
奥斯丁生活于十八世纪末的英国,从时间轴上来讲,要比大炎王朝晚了三百年。
但是既然二十世纪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都能拿过来用,讲个故事也没有什么。
果然无论是中国老太太还是英国老太太都对儿女婚嫁之事无比热衷。所以当张惟昭开头讲了第一句“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太后就已经听进去了。
故事里出现的两个单身汉宾利先生和达喜先生一个比一个有钱,一个比一个爵位高。旁的女人趋之若鹜,伊丽莎白却并不愿屈膝谄媚,示弱讨好,但她的聪明睿智,却反而赢得了达喜的好感。
太后直夸达西先生有眼光。
周遭的大小宫女也都不知不觉放下了手里的活,围过来听住了。
要知道,大炎这个时候的戏文和故事,大多数篇幅不长,框架简单,内容不外乎宣扬忠孝节义。这是因为世人以八股和诗词为重,写戏本子和小说的大多数是街头艺人或者低等文人,整体水平不高。而且这些戏本子和话本,都是男文人写的,街上看戏和听说书的也多是男人,并不符合女性观众的口味。
而《傲慢与偏见》是世界级的文学瑰宝,在二十一世纪是被改变成影视剧次数最多的一部名著,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个故事里有很多生动的细节,张惟昭口才又好,把这个故事讲得张弛有度,一会儿功夫就把太后和一屋子的宫女都变成奥斯丁的粉丝了。
只除了牡丹。
看太后被张惟昭的故事完全吸引住了,根本就对她手里拿捧着的话本再提不起兴趣,牡丹悄悄退出了殿外,气冲冲到茶房去。
芍药正带着一个小宫女茶房准备茶点,见牡丹面带严霜地进来,就把小宫女支走,过来低声问道:
“姐姐这是怎么了?”
“哼!还不是那个什么道医,刚进宫的时候,时时不忘标榜自己是方外之人,一副清高的我与你们这些伺候人的奴婢都不一样的嘴脸,现在还不是抢着做奴婢的活儿,要赏赐比谁都贪心。”牡丹积怨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