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否也能说明,火星原来是具有卫星的——一颗巨大的凡蒂尼星球,只是这颗凡蒂尼星球爆炸了…
乔飞此时感觉难以抑制的发散思维…目前的火卫一又名弗伯斯,呈土豆形状,离火星较近,每天绕火星3圈;另一颗是火卫二,又名戴摩斯,平均半径仅为6.2千米…
这两颗卫星是否可能是当初凡蒂尼星球爆炸后产生的碎片?
毕竟,火卫一的公转速度可是不慢…这个公转的速度一方面很可能来源于当时的凡蒂尼星球,另一方面来源于爆炸产生的动力。
越想越觉得凡蒂尼星球是火星卫星的可能性高…乔飞收敛心思,感觉这个事情必须要和丁凯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自己的水平无法对凡蒂尼星球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但是可以描述给丁凯,让他去验证。
就算他也验证不了,他同样可以求助启明局天文学版块的专业人士,虽然天文学部分并不是启明局的主要部门,但是专家还是有的…
不过在此之前,他需要进一步更正伪神的传播途径…
如果凡蒂尼星球真是火星的一颗卫星,那么凡蒂尼物种这个宇宙物种不知道因为什么具体的原因,选中了这颗能够承载自己生命的星球。
之后,在凡蒂尼·夏娃这个愤青制造出伪神这个“伟大”的存在后,导致凡蒂尼星球最终因为两者之间的战争而毁灭…
当初毁灭的凡蒂尼星球彻底成为了碎片,碎片多到几乎能够成为一个小行星带…额,这里是错的,是自己的错觉,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围绕太阳的小行星带,而是成为碎片后围绕着火星运动,相当于形成了一个火星环…有点类似于土星瑰丽无比的土星环。
这和目前很多天文学家的推测同样符合...乔飞记得从很多科普纪录片上看到过这方面的研究。
有很多学者为火星的两颗卫星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这两颗卫星是与火星同时形成的;有人认为它们是火星俘获来的;有人认为是一颗较大的天体撞击火星之后,散落到太空中的残骸逐渐凝聚而成的。
但前两个模型都无法解释火星卫星系统的特征,最后一个模型虽然更加合理,但无法给出撞击后形成卫星的细节。
直到2016年6月,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在《自然·地学》发表了一篇论文,用数值模拟给出了撞击后形成卫星的过程...根据这个新的数值模拟,在火星形成后1亿年到8亿年之间,一个大小为火星三分之一的行星撞击了火星——大撞产生的一部分碎片被反弹到空中,形成环绕火星的环,其物质分布很广,直到火星赤道上空很远的范围内。
这个科学模拟几乎可以确定,火星是曾经具有火星环的,数据模拟的结果甚至将之分为内环和外环两个部分,内环更靠近火星,外环离火星相对远一些...
内环物质的密度比较大,很快形成一个大的卫星,其质量是今天的火卫一质量的1000倍大,在这个新形成的大卫星的引力作用下,外环区域内的物质逐渐凝聚为大约十个小卫星。
又过了几百万年,内环形成的大卫星落向火星,外环中形成的大部分小卫星也落向火星,只剩下两颗小卫星,这两个幸存者就是火卫一与火卫二...由于火卫一与火卫二是在低密度的外环中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密度比火星密度低。
只是科学验证的结果远没有那么简单,在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普渡大学西拉法叶分校物理与天文系的hesselbrock与地球、大气、行星科学系的minton进行了新的数值模拟,论文于2017年3月20日同样发表于《自然·地学》。
这篇新的论文得出的结果,与原来的论文略有不同,证明了火星环很可能是最初通过撞击形成,然后形成卫星,最后再次变成火星环的惊人过程...
在这个新模型中,大撞击后被抛向空中的物质环形成火卫一的前身,也就是远古火卫一,然后火卫一先祖慢慢靠近火星,最终越过了洛希极限——导致远古火卫一被火星引力撕碎,成为了火星的火星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