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田魔导师直起腰来,沉默了数秒,“那排除掉所有不可能,即使是再离奇的答案也是正确答案。”
“金星表面物质居然是由原始元素构成的?那海量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潮汐难道是金星物质分解的自然现象?”晓霜瞪大了双眼,周围的人也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前者可以定论,但是后者不行,因为这不一定是自然现象”,荷田魔导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别忘了金星遗迹。”
作为核心研究人员,他们并没有被排除在金星遗迹情报之外。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元素丝,是如何组成不同物质的?”
“这还需要对不同的物质进行进一步研究,但是现在可以给出一个猜想,比如说:缠绕的几何结构。”
其他人陷入了深思。
金星物质的奇妙性质无法只在一次实验中完全揭晓,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从围观上把金星样本折腾了个遍。
最终,他们惊奇地发现,无论如何分解,他们都无法找到第二种构成物质的元素丝,而构成不同宏观物质的原因,确实是由元素丝在空间中用不同地方式缠绕折叠所导致的。
这种构成方式,研究者们闻所未闻。
人类无论将本宇宙的物质分解为多细小,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微观粒子。当人们发现宏观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时候,各种不同的大分子粉彩多样;分子被剖开后,人们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几十种不同的原子化合成无数种分子;而粒子的发现让原子乖乖排入了元素周期表,根据不同质子中子数,即便是同一种原子也有各种不同的亲戚,而电子更是能够表现其性状的存在;质子和中子最终被轰开的时候,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多达六钟的夸克。
至于夸克之下又是什么,是不是一种唯一的微观粒子,谁也不知道。
然而,进行表面样本却为所有人展现出了另一种物质构成的方式,以一种美妙的大统一的方式,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丝链接构成,而分子级别的粒子是由元素丝按照不同缠绕方式区分。
通过拓扑学的帮助,他们发现了一百种不同的缠绕结构,分别对应了构成样本的一百多种实物分子,然而此时他们却遇到了一个小麻烦。
怎么给这些结构取名呢?
一般分子,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物质叫二氧化碳,那么由三个甜甜圈结构和两个直角组成的结构叫什么?三甜两角么?
不得已,他们只好开启脑洞,开始意识流命名,比如什么“鸡兔同笼”型,什么“甲型方圆乙角型”,还有“南夫座型”。
让这帮理科生起名,还真是难为他们了。
最终,西北实验室将这些发现整理成了一篇篇学术论文,投递给了顶级期刊。
自从得知金星登录计划以来,这些期刊天天等着这些论文的到来,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了来自西北实验室和元素海联邦大学实验室的双重投稿,两个实验室也分别对应着两所高能研究所。
而当此项研究发表以后,其影响力爆照式地传播开来。
这得益于民用互联网的初步建成,以及信息化技术向大众普及,很多传统媒体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开始突破了价值底线——传统时代,只有极其重要的信息才能通过传送阵到达足够远的地方,而这往往是官方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