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嫁给英雄 上

涅槃何方 清风疏竹 1955 字 12个月前

俞大明开始认真地筹备婚礼,他迫不及待地要结束这场漫长的等待。但他的那间小屋,在他的愉悦奔放心情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寒酸。

叶芙槿一反常态,开始频繁地与村里几个爱闲话的姑婆们拉起家常,有意无意地表示对俞大明多年前遭受分家不公的愤慨。在俞大明面前,她同样有意无意地表达了一个准丈母娘的同情和担忧。

有些话传到了嫂子的耳里,掀起了她许多恼怒的心湖之浪。她如鲠在喉,死憋得难受,思索着某日后必要一吐为快。倒是哥哥开明豁达,抢先开口问妻子说:“香兰过了年也十八岁了,可以娶过门来了。你说他这新房安在哪里好呢?”

“哟,瞧这话问得。新房做在哪儿?当然做在自己家里,大明不有自己的屋子吗?“嫂子斜着眼,却不看他。

“他那屋小得不行!安张大床后,连柴火都堆不下了,大明到了快三十岁才娶上媳妇,他好歹也算是咱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有点太委屈他了,也委屈了香兰。”

“你当大哥操什么心呢?到底是心疼弟弟,还是心疼弟媳妇呢?”嫂子翻了翻白眼,重重地把抹布甩在灶台上,一扭身子拐进了另一个屋里。

“你懂什么?要不是大明他明事理不翻旧帐,你真以为你会有好日子过?“哥哥对着妻子的背影低吼。

论起当年兄弟分家,本可以一人一间土垒屋平分,只不过嫂子不依不饶,赖着福宁民俗“长子长孙要有幺子份“的讲究,偏要占了两间房,即使长孙尚未出生,那一年嫂子的小腹扁扁。

十余年的时过境迁,当年的小愣头青长成了今天的国家干部。兄长日常平白受了弟弟不少的家用贴补,那年那月的一时决绝让愧疚之情重重累积在心中。

最让哥哥感动的是,俞香兰的父母没要什么聘金,不像自己当年娶老婆时被礼金和所谓的礼数折磨得发狂。虽说新中国建立后,破迷信破旧俗的新农村气象在福宁农村已蔚然成风,但也足够说明人家爹娘明白事理。况且俞香兰是这个村庄里唯一上过学的女孩,也是唯一可以与俞大明相匹配的女子。

俞大明的哥哥想到这里,心中平升起一股汉子的气慨和思虑:如果都听婆娘的话,处处只占兄弟的便宜,倘若爹娘地下有知,恼了爹娘,他们岂会行庇护之力?而自己到了魂归阴曹时,又如何面见爹娘?

他头一回不理会老婆的脸色,自己一人揪着头发想了几个通宵。主意打定后,找了村里几个会泥水匠活的乡亲,商量着给俞大明盖个新房。乡亲们淳朴单纯,讲究的就是浓厚人情,彼此间的义气团结。左邻右舍能帮衬上的,奉献的都是义务活,反正生产队的大锅饭已经快揭不开锅了,生产队的活干与不干一回事,大家将所有的劲头卯在了俞大明的新房上,齐心协力地砌起了土坯砖。

俞细命把烟枪别在裤腰上,与大伙一起卷起了裤腿,一如当年自己从南洋归来喜建新房时的豪情万丈。

福宁老人常说“阳春三月的天是后娘的脸,说变就变“,但这年的三月天给足了俞大明面子,暖暖的春光把一块块土坯砖烤得像铁弹般的坚实。

俞大明的一间新房子傍着原先的小旧房拔地而起。在叶芙槿的坚持下,原先的小旧房也被拓宽了一些。

嫂子的脸色却更像往时的三月天时晴时阴,只是阴雨天仅属她一人。众人都活在了艳阳天里,心情激动且兴奋,大家为俞大明的幸福而幸福。

叶芙槿踮着小脚,忍着地上的碎石土块和坑洼不平,憋红着脸,硬是把一桶桶的水送到工地,殷勤地招呼着众人,温暖的话语把所有人的热情烘得更加高涨。

俞大明的供销社干部身份,让他在缺衣短食的大自然灾难日子里,可以从兄弟单位一一食品公司,拎回一大块的猪肉。

在新房快要竣工的最后几天,叶氏把帮工乡亲们的伙食打理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