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要……”
画舫老板的揽客声,游人的呼唤声,各种电子设备的拍照声……眼前热闹的秦淮河,经整修一新的秦淮河,虽然依旧叫“秦淮河”却没有了历史长河里流淌的风韵。太多的现代灯光技术,喧闹而浮夸,少了逸致,多了一份艳俗。
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秦淮河本来就是艳俗的吧!看,一座桥将青楼、夫子庙相连,一边是贡院书屋的谦谦君子,一边是阁楼红帐里的二八佳人。我突然想到了电影《青蛇》的画面,一边是许仙带着一群学生正读着圣贤书,另一边是百烛齐燃,群美共舞,满满。一青一白俩条蛇正盘在屋顶偷看人间。
但,在秦淮河以脂粉扬名以前,它曾是江南的文化中心,曾是望族聚居之地,东吴乌衣铁甲也曾在这里驻扎练兵……
哦,我明白了,我来这里,我想看的,不是现在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秦淮河,而是那条穿越了历史时空的秦淮河。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了历史的秦淮河也就失去它的风韵。
随着人流走下了文德桥,看看左边看看右边都是人头涌动,该往哪边走呢?正茫然间,抬头看到“乌衣巷”三个字,犹如一道无声的巨雷突然将我激醒。
这才是我一直心念念的地方呀!
第一次听到“乌衣巷”这三个字,是我幼时刚上学读书,认识的一个新同学用一种很矜持很高傲的口吻说:“我姓谢,谢安的谢。”估计我当时肯定露出一付“谢安是谁呀?”的傻样,所以那个高傲的谢姓孩子又说:“谢在古代是一个世族大家的姓,有一首唐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的就是我们谢家祖宗住的乌衣巷。”
那时幼年的我还没背过这首诗,所以也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原来还有这么厉害的姓,是诗里写过的。而我只有一个没被诗人写过的土土的姓罢了,估计幼年的我被打击得很是厉害,“乌衣巷”这三个字也就“存”在了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