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战争

天字码头 古慈儿 1020 字 2024-05-20

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洋人中便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

1854年,三国公使建议讨论修约问题,两广总督叶琛态度强横,断然拒绝,称全无必要。

英美代表既不能在广州说动叶琛,也没能在上海成功谈判,遂于1854年十月北上寻求满意的答复。

在大沽,他们没有获得直隶总督的接见,只得到了一个次等官员的接待。

两位公使遂提出修订税率、在北京设使节、开放天津、获得在内地购置地产之权、鸦片进口合法化、废除内地厘金等要求,而朝廷则斥责这些要求毫无道理,责令公使返回广州。

1856年,三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

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然而,叶琛却顽固地拒绝谈判,即使细小变通也不容许,他坚称“如予夷人一寸,彼等或进一尺”。

美国特使白伽不愿退让,于是独自试图前往北京。可在上海,中国人阻止了他继续北上的努力。

在这种状况下,西方诸国尤其是英国逐渐有些不耐烦了,包龄也向伦敦报称,需要用火炮和战舰才能扩展和改善中英两国的关系。

而此次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便是1856年九月初的“亚罗号事件”。

中国商船“亚罗”号,自厦门开往广州,停泊于黄埔处。

“亚罗”号是一艘三桅帆船,上面装备了欧式船壳和中式帆篷,且船上水手全是中国人,而陈顺达便是当中的一员。

船主实为香港华商方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