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含加更)

这就是他和嬴政相比第二点的弱势】

刘邦皱起了眉。

他对于后世人拿自己和始皇帝对比,并说他有这弱势有那劣势的倒是没什么意见,客观的论述而已,有什么好较劲的?

他只是一时没弄明白这个观点和韩信的死又有什么关系,最起码从后世人前面的论述看来,韩信对他倒不仅仅是利益上的纠葛。

除非——他再把前面后世人早早抛出来的观点与此联系起来,一瞬间恍然大悟。

然后只余无言的沉默。

【第三,也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汉

初君臣矛盾的主要问题,继承人问题。

扶苏虽然因为名字出处比较文雅,并且最后听了矫诏就自杀的行为,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性格偏柔的人,但实际上他的历史评价叫做刚毅。

敢和他亲爹秦始皇公然吵起来的人,我们先不说自杀这件事的正确与否,支持郡县还是分封是否称得上清醒的问题。光从这个态度,他的性格就是偏向刚的。

再加上,扶苏的年纪也绝对算不上一句年幼——他是长子,而等到始皇帝去世那一年,胡亥作为他第十八个儿子都已经成年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始皇帝真的把韩信收入阵营,他就算把韩信留给扶苏用都是很合理的操作。甚至只会庆幸他的年轻,可以为大秦再多发光发热贡献价值几年。

刘盈呢?】

刘季回想着前面后世人对他的评价,脸上的表情带着点冷淡的意味。

光是那几句描述,他不觉得原本未来发展下去,他那儿子会是什么刚毅果决的性子。

天幕的声音此刻显得有些柔和,尾音都带出些悠长的韵味。

【从谥号是惠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性格了。

再加上他虽然是刘邦的次子,可是直到登基那一年都只有十六岁。哪怕古人的平均年龄不算高,十六岁继位也称得上一句少主当国。

所以总结一下刘邦面临的这些处境,我们也就差不多可以明白,韩信为什么在两人君臣情谊其实还比较稳定的时候也一定要去死了。】

在未尽之言中,终于得到答案的将军闭上了眼。

萧相的手臂还用力地揽在他的肩头,更为成熟的长者好似叹了口气,没再开口,只沉默地通过支撑给予着他些许力量。

天幕语气温和地,给出了最后的论断。

【最重要的甚至不是功高盖主的问题,刘邦对于自己可以压得住韩信还是有着微妙的自信的。

是主少国疑,偏偏那个少主又来不及和韩信培养感情的问题。】

【其实从韩信的死期和刘邦最后过世相差不过一年这一点,就算有英布箭伤这一偶然因素的影响,我们也不难品出刘邦那微妙的心思:

他是天生的政治家,早就理当可以分析出韩信必然会沦落到的下场。

当他的年纪其实已经到了耳顺之年,在当时称得上高寿,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突然去世之际,他却依旧迟迟没办法做出最后的决断。

反倒是逼迫着一定要保住刘盈位置的吕雉,在他不在场的时候,策划了韩信的死局。

这其实是完全反常理的。

我们如果发现了这一点,那也就只能承认:

到了最后那一步,刘邦的心理到底还是有拉扯的。

他可能最期望的,是临死之前把韩信带走吧。让这个他在军事才能方面都无法匹敌,手底下最年轻的天骄,再存活在世上久远一点吧。

尽管这绝对不够保险,尽管他肯定深知,如果他在世之时收拾韩信,其实称不上一句艰难。而等到他过世,韩信对刘盈的忠心却成了一个未知数。

所以,当韩信的死讯传到他的耳中的时候,我真的很震撼司马迁能够委婉而生动地写下那么贴切,再也找不到第二种形容的词句:

——“且喜且怜也”

可不是且喜且怜吗?

如果不能笃定,刘邦在看到韩信身死之后,绝对会感到庆幸的话,在刘盈去世之前其实都不能说得上一句完全权倾朝野的吕雉,又怎么会那么狠辣地处理掉刘邦麾下的将军呢?

所以会喜啊。他再也无需担忧,刘盈继位之后是否可以压制得住韩信,是否可以得到韩信的忠心。

又何尝不怜呢?】

天幕在叹息声中说完了最后一句。

【或者说,整个汉初的故事走到最后,又有谁能完全独善其身呢?】

【名门贵胄出身的最后闲云野鹤而不得;骄傲自信盛放的最后血溅钟室而凋零;清正自守持重的最后自污名声尚下狱。】

【一个天生当皇帝的最后在病痛中离世。一个当母亲的承担起儿子该背负的责任。】

它也不知道最后该说些什么了,于是那光幕像上次那般,闪了几闪。

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