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为民请愿,蒙古人回来了

但帝国的脚步,依然在大步前行。

终于,到了迁都的日子。

老张早早就准备好,在朝天宫等候着。

迁都从来都是大事,无论是从宗教上,还是礼数上,都要做好准备。

张家负责的,就是宗教上,替皇帝请问上天的事宜。

皇帝这些年崇道,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朝天宫作为半官方的宗教机构,也承担着国祭的作用。

身为国师的张异,本应该主持这场祭祀。

可是张异却只是扶着老张,在道观门口等着皇帝。

不多时,皇帝的车辇由远及近。

众人跪下,恭迎皇帝。

朱元璋盛装,且带着太子随行。

老张推开张异,不让他扶着自己,走到皇帝面前跪下。

张异就在边上当一个看客,见证属于父亲的表演……

在当一个道士这件事上,他远远不如张正常。

老张领着皇帝,一步步走上高高的祭坛。

张异从低处俯视,父亲挥舞着桃木剑的身影。

阳光刺眼,逐渐消融老张的身影。

直到张异听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话语,才醒悟过来,这场祭典已经进入尾声。

皇帝走下高台,老张却依然留在原地。

张异趁着别人没有关注,赶紧跑上去。

“贫道不碍事!”

张正常扶着祭坛,大口喘气,见到张异上来,他咧嘴笑,却在安慰张异。

张异无声点头,过去扶着老张。

父子二人,一步一步,走下高台。

“还有最后一次……”

张正常的声音,平淡却带着一丝莫名的情绪,张异轻轻回了一个字:

“嗯!”

……

当祭典结束,迁都就进入了倒计时。

他们在朝天宫等着,皇帝回到皇宫,按照礼部的规制,开始出行。

这一次,老张没有再凑热闹,张异这个国师,替代了老张的工作。

朱元璋,太子,还有皇后嫔妃,整个皇宫的人,浩浩荡荡,出了城去。

前往北京的路途,并不会太过快速。

但从皇帝离开应天府的时候,另一个时代,仿佛已经到来。

……

“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了!”

胡惟庸很喜欢站在北京城的城墙上,俯视着人来人往的北京城。

这座城里,熟悉的人逐渐增多,顺天府的官僚机构,也完美的运转起来。

他遥望南方,皇帝此时应该在前来的路上。

而自己为他准备好的礼物,相信会给他足够的惊喜。

“胡相,难道咱们真的不在路上?”

凌说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对胡惟庸说道。

胡惟庸只是看了他一眼,道:

“路上,在大军中造反?”

凌说闻言讪笑,额头冒出冷汗。

胡惟庸摇摇头,这家伙能成为锦衣卫的高官,真的就是吃了检校的红利。

身为一个武人,他的表现甚至不如他这个文臣。

凌说这些不过脑的话,是因为他紧张,胡惟庸道:

“凌大人,就按定下来的计划执行吧,想想你手刃毛骧之时的快乐,你会期待的……”

“胡大人,您说的北方的邻居,他们……”

越是事到临头,凌说就越是紧张,他询问起北方的蒙古人,胡惟庸眼中也出现一丝不确定。

蒙古人能不能牵制住边军,跟他造反成不成功,有极大的关系。

胡惟庸理想的状态,就是边军被牵制,他这边造反成功,然后收服京城的禁军之后,断了边军的后路。

如果徐达或者其他人投降,挡住蒙古军最好。

就算挡不住,狗咬狗之后,蒙古人也再无力拿下北京城。

这座城市,胡惟庸十分喜欢。

如果能不丢掉最好,但最不济,他也能保证自己划江而治。

可如果蒙古人不来,怎么办?

事到临头,他自己也变得疑神疑鬼起来。

如果是以前,蒙古人不配合,他大不了中止行动就是。

可是自从知道朱元璋有意换掉自己之后,胡惟庸没了退路。

“放心吧,会来的……

皇帝这不是还没进城?”

胡惟庸拍着凌说的肩膀,也不知道是安慰他,也是安慰自己。

漠北!

朱棣策马,在草原上疾驰。

强烈的紫外线,让他早就不是京城时候白白嫩嫩的模样。

“殿下,朝廷迁都了,您不回去……”

跟着朱棣一起的军人,询问朱棣。

这位还不知道能当多久的燕王殿下,在军中同吃同住,早就和士兵们打成一片。

有了同生共死的经历,他们跟朱棣说话也没有那么小心。

“咱们是军人,巡边,保家卫国是咱们的责任!

我回去凑什么热闹,保护好国家,才是关键……”

“殿下,那些蒙古人早就跑了,现在诺大的草原,连只羊都没有……

我看哪,他们早就被咱们大明吓破了胆,去远方祸害别人去了……”

就在手下话音刚落之时,朱棣的耳朵动了动。

他拉住缰绳,侧耳倾听。

刚才说话的士兵,也跟着停下来,大家伙都是斥候,对于周围的动静极为敏感。

空气中,有轰鸣声。

朱棣跳下马,伏在地上倾听,然后他迅速上马,朝着一个方向去。

其他人脸色凝重,连忙跟上。

他们跑了不远,就隐约看见,地平线上乌泱泱的黑影。

骏马,牛羊,还有蒙古人的骑兵。

刚才说蒙古人不会回来的将士,此时脸色已经煞白。

“走,回去!”

朱棣脸色凝重,他仔细观察之后,攥动缰绳说道:

“你们出个人,回去通知徐将军……

蒙古人,回来了!”

“殿下,您不回去?”

“我再看看……”

朱棣没有逞强,但他在退走的时候,却依然在附近盘旋!

蒙古人回来了!

这条消息,从前线到北方的京城,都收到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