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侥幸【补8号第二章】

仲甄。

甄本义为制作陶器,也是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4]据《元和姓纂》记载,甄姓的鼻祖是皋陶次子仲甄。他们的祖先就是当时为虞舜做瓦器的陶人,而根据考证皋陶“甄”字的本意,也就是古代做瓦器之人的意思。根据考证皋陶是虞舜时造律的大臣,如果甄氏是少子仲甄的后代,则是以王父字为氏。故甄氏后人尊仲甄为甄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发展主脉: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

古代,有“中原甄氏无极枝”与“中山五姓甄第一”之称。《汉书》、《后汉书》记载,西汉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无极境内聚居,在土地兼并中出现高门大户,著名的人物有甄丰、甄邯、甄寻、甄阜等。到西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已成为中山郡的“仕宦望族”。

东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与争霸天下的袁绍、曹操、司马懿三大家族联姻,受赐赏封,家道殷富,满门显贵。甄邯后裔甄洛,先嫁袁绍子袁熙为妻,后被曹操子曹丕纳为夫人,生子曹睿。226年(魏黄初七年),曹睿称明帝,追谥母甄洛为文昭皇后,追赠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对甄氏家族赏赐累巨万。外祖母去世,封赠安喜君,魏明帝身穿孝服,亲临吊唁,百官陪位。尔后,有十数人受封公爵、侯爵和入朝拜官,时有“甄半朝”之称。无极甄氏家族步入鼎盛时期。

两晋、南北朝,是社会大动荡时期。此时无极甄氏家族,仍朝中职官如云,保持其公侯世卿地位。代表人物西晋有甄德父子,南朝宋有甄法护兄弟,南朝梁有甄彬父子,北朝魏有甄凝、甄琛、甄楷祖孙三代,北朝周有大数学家甄鸾等。甄德先后娶司马师、司马昭之女为妻,官至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甄彬有“赎苎还金”之美誉,深受梁武帝赏识重用。甄琛是北魏三朝元老,官至吏部尚书,任内颇多建树,去世后,孝明帝追赠其为孝穆公,并亲临祭奠,扶舆出殡。甄鸾北周时任司隶校尉、汉中郡守等职,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军事数学的学者,主要著作《五曹算经》、《五经算术》、《数术记遗》辑存于《算经十书》,并精通天文历法,编有《天和历》,颁行十八年。

隋、唐朝代,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无极甄氏家族虽不及前时显赫,但仍有不少人官居高位。如甄鸾子甄族为汾州刺史,孙甄绍为沁州刺史,绍孙甄封为宋州刺史。甄封第四子甄亶,是盛唐时期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他文武双全,博览经史典籍,精通书法;八次挥师疆场,战功显赫,五次出使藩国,政绩斐然,深得一代女皇武则天赏识。开元年间,甄亶出任广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五府经略讨击使,集南中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任职期间,致力改善岭南人民的居住及医疗条件,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唐天宝年间甄济,在“安史之乱”中视死如归,以大智大勇保存气节。其子甄逢因父名未列国史而奔走,后得元稹、韩愈力荐,朝廷追爵甄济四品官。

甄姓名人见诸《二十五史》者59位,大都出于无极甄族。考其显赫世系,可知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是中华甄姓氏族发展的主脉。

当代族人聚居最集中地区:广东“四邑”

当代中国甄姓族人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广东省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邑”。

据1451年(明代宗景泰二年)及1580年(明万历庚辰年)的广东《甄氏族谱》记载,并对七百余年前先祖墓葬考证:岭南甄姓族人,系出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甄彬、甄琛、甄济支脉。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仕途的无极甄族人,随着官职迁调流寓各地,后有宗脉落籍广东。“安史之乱”后,甄济应大将来瑱之聘,到襄阳做官,定居宜城。济翁后裔甄廷宣,南宋高宗时考取进士,任国史修撰,出仕南京安庆州,定居安庆。廷宣翁孙甄善庆,南宋光宗绍熙癸丑科进士,任广东南雄州推官。善庆翁在任上去世,长子景福携眷扶父灵柩回安庆,次子景贤落籍南雄珠玑里。景贤生四子,取名如金、如璧、如圭、如锡。次子如璧,便是岭南甄姓开族“始迁一世祖”甄舜河公。

南宋末年,因避战乱,甄舜河家族从南雄珠玑里向珠江三角洲二度迁移。第一次,1273年(南宋度宗咸淳九年),为避战乱,舜河公率子世茂、长孙可立、曾孙素善、仕达,举家从南雄沙水珠玑里迁往冈州(新会)大岳甄村。第二次,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军追击南宋王室攻陷崖山,丞相陆秀夫背宋帝赵昺在崖门投海自尽,南宋覆亡。冈州人四处逃避兵祸,其时舜河公已八十高龄谢世,由四世素善、仕达率族西迁新宁(台山)德行都(今开平新昌地区)。舜河族人在德行都新昌地区定居后,家业渐兴,人丁日旺。甄素善有五子十三孙,始居旺北,后分支霞坑;甄仕达有三子十三孙,始居石海,后分支簕冲。经过若干代繁衍,形成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房系。“虽其间徙居他境者亦不一而足,而总以马蹄冈堡之四村为大宗。”(《岭南中山甄氏重修族谱序》)

四世素善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云谥(素善长子),官任东莱府太守、云南提学副宪。他生五子,长子畴卿居霞坑,后代分支恩平平塘和锦地冈、阳春、台山冲蒌霞洲和下川岛;次子余卿裔居新会城;其余三子遂卿、奇卿和益卿裔居旺北,分支台山三合、开平金鸡镇盘村和广西。五世云嵩(素善次子),生一子善卿,迁居广东高州。五世云聚(素善三子),官任广西巡检,生三子仁伯、仁长、仁寿,仁长裔居广东德庆。五世云岫(素善四子),生三子达明、理明、得明;五世恩佑(素善五子),生一子仁日,裔居情况族谱未见记载。

四世仕达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连山(仕达长子),官任连州太史,生四子昆祥、昆玉、昆彦、昆政,裔居石海,分支新会五显冲、恩平那吉镇等地。裔孙甄松年,清干隆己酉科进士,诰授奉政大夫,历任文渊阁检阅,武英殿分校,金殿傅胪,内廷方略馆纂修等职,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去世后,干隆皇帝赐御葬,墓地在新宁德行都,建有石牌坊和石狮子。五世台山(仕达次子),生三子广大、广遂、广安,由石海迁居开平仙塘(沙塘镇),分支恩平沙湖和电白县。五世云山(仕达三子),生六子文保、文益、文卿、文质、文子、昆泽,裔居簕冲,分支台山县花瓶、上川和阳江、南海、始兴、遂溪、惠州及广西等地。

随着支脉繁衍,甄姓族人遍布广东、广西各地,但主要聚居在广东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形成以“四邑”话为谱系特征的岭南甄氏宗族血轮。清代以前,甄姓族人向外地迁居不多,清初仍保持着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乡村聚居为主的格局。后来,人口、房派日增,才逐渐出现大量向外迁移的势头。从1736年(清乾隆元年)起,四大房系子孙先后向台山县海宴地区大规模迁徙,在该地建成甄姓人聚居的村乡。后来,又有许多舜河子孙到台山县的广海、三合、冲蒌、端芬、白沙、下川岛等地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