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老工人的日记

霍怀安介绍道,“听说我们发现了这些老物件,特地来看看。”

李馆长是个专业的文物专家,仔细查看了地下室的发现。

“这批资料很有价值,”

他说,“不仅是工业史的见证,更是一段难得的民间记忆。我建议你们在整理展示时,可以按照时间线来串联,让参观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

正说着,他注意到一个特别的本子。

“这是……”

他翻开一看,眼睛一亮,“这是五十年代初期的技术培训手册!那时候很多纺织工人是文盲,老师傅们就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教学。这在当时很少见。”

林淑梅看着这些发现,突然有了一个新想法。

“我们可以在博物馆里专门辟出一个区域,”

她说,“就叫‘记忆角落’,用这些实物和资料还原当时的场景。让参观者不仅能看到工艺的发展,还能感受到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

张导演听了很受启发:“这正是我们纪录片要表达的。传统工艺不是孤立的技术,而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记忆。”

就在大家讨论时,王小芳又跑来报信:“林老师,刚才老城区的张奶奶打来电话,说她有个重要的东西要送给博物馆……”

“张奶奶?是做纺织的那位张奶奶吗?”

林淑梅问道。

“对,就是她。她说这件东西一直留着,现在是时候拿出来了。”

林淑梅和团队立即前往张奶奶家。张奶奶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

“这是我年轻时用的第一台缝纫机,”

张奶奶小心地解开包裹,露出一台老式的蝴蝶牌缝纫机,“当年为了买它,我和老伴省吃俭用攒了大半年。就是靠它养活了一家人。”

缝纫机保养得很好,乌黑发亮的机身上还能看到精美的花纹。

张奶奶轻轻抚摸着机器,眼中泛起泪光。

“这台机器见证了我一辈子的故事。从开始接活做衣服,到后来带徒弟,再到厂里当技术员……我一直舍不得丢。现在听说你们要办博物馆,我想它在那里,应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奶奶点点头,开始讲述她的人生经历。

从战乱年代的艰难生活,到*****后的憧憬希望,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工厂,一台缝纫机见证了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