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仅仅是港台员工,青州现在的老外也有数千人,大都过着远离子女的生活。
但青州目前还没有一所国际学校。
因为有彦振林在,其他人不好直接发表意见。
不过彦省很干脆,发挥现场办公的特色:先给你们一块地建学校,在建校的同时,我们开会讨论,能批尽批;
同时也希望这所学校面向国际、面向未来,不仅仅是服务港台学生,其他国家的学生也得适当的照顾一下。
这叫做建设走在需求前面。
顺着宋晋生的问题,陈元生提出来个想法:既然老外的需求我们可以想办法满足,那现在青州得有十几万民工,市里是不是该建几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老外的儿女是花朵,民工的儿女那也是花朵呀!
这个问题很尴尬,十几万民工,就算其中只有十分之一带子女过来,那就得建五所以上的中小学,不管是校园建设还是教职工工资,纯粹都是本地财政补贴,而且是持续若干年的补贴。
不像国际学校,你可以收高学费,学校盈亏自负。
民工子弟学校,你能收几个钱,更何况是九年义务教育。
再者,一听说本地有民工子弟学校,那很多本来没想过带孩子来的民工也得带来了,这个头一旦开了,后面怎么刹车?
到时候从子弟一校,建到子弟三十六校,那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支出?
这种事情,国内目前没有先例,也没有人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在后世,有一些城市建起了子弟小学,但最后渐渐的就不了了之。
“建!”
陈元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彦振林等人有点尴尬。
刚才宋晋生提议建国际学校的时候,老彦亲口说的先建后批,因为那是门面,传出去好听。
轮到建民工子弟学校,就不能先建后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