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马汉还想劝谏,白寒直接道:“本王心意已决,嘶鸣无需在劝。”
“诺,末将这就遣人准备。”
“不用,此去扶风本王只带三千虎贲,明日便起行。”
君王出巡可不是轻易就能出去的,军队提前查看路况,禁军清道,路人挥回避,各种安全防护等,光是准备就要三五天的,白寒可等不起。
白寒的话根本不容置疑,马汉也不再说什么,想想也是,长安离着扶风郡的治所槐里并不远,而且还是在自己的领土内,应该不会有危险。
白寒出巡的消息很快便传开,君王的事再小对百姓来说都是大事,毫无疑问白寒的举动为他在士子中赢得了不小的口碑,只有一些性格谨慎的士子认为白寒这样做太冒险了,摄政王身负天下百姓,岂能擅动。
第二天一早,白寒在宫女服侍下,梳洗完毕,换上一身黑色蟒服,头戴黑玉冠,在虎贲军的护卫下离开长安,临行之时前来送他的百姓不知凡几。
虎贲军士们按着刀柄打量着四周的百姓,只要发现有人想趁乱而起即刻就能做出反应,他们是摄政王的亲军,保卫摄政王的最后一道防线,不容有失。
平安无事的离开长安,白寒坐在辒辌车内看着窗外迷人的景色,心里却异常沉重,他前去吊唁耿忠可不是临时起意,耿忠的死是为了大汉,而且耿忠还是戊己校尉耿恭的后人,于公于私他都要去。
也正是耿忠的身份,长安士子们才会对他的交口称赞,当朝摄政王吊唁校尉之后说出去都让人不敢相信,但偏偏没人感到奇怪。耿恭是谁,在后世很少有人知道,但在这个时代他的名望不弱于卫青、霍去病二人,历史上著名的“十三将士归玉门”指的就是他。
还有岳飞《满江红》里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说的也是这个耿恭。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北匈奴单于就派遣左鹿蠡率两万骑兵来犯西域,西域北部的焉耆、龟兹等国立刻归附匈奴,并与之组成联军进攻西域都护陈睦所部,陈睦奋力抵御,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殉国。
匈奴军队随即将耿恭所在的金蒲城和关宠所在的柳中城团团包围,而耿恭和关宠所带领的部队都只有区区数百人,这两支部队危在旦夕,西域眼看又要沦于敌手。
耿恭带着不过数百老卒一路退却,匈奴死死咬住他不放,耿恭退至疏勒城,发现那附近有溪涧,水源充足,而且地势较高,易守难攻,于是据城而守,准备在此等待援兵。匈奴人一直远远地围着疏勒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于这一年七月发起强攻。耿恭在城里招募了几千名敢死队员出城迎战,再次将其击退。
匈奴强攻不下,于是将溪涧的上游堵塞,断了汉军的水源,准备把城中的军民活活渴死,时值盛夏,士兵们顿时饥渴难耐,耿恭亲自指挥士兵掘井,可一直挖了十五丈深却仍然没有见到一滴水。城中军民只好榨取马粪里的水汁来喝,最后甚至连马也渴得无法排泄。
士兵们终于绝望了,耿恭面朝苍天、浩然长叹:“闻昔日贰师将军(西汉李广利)拔佩刀刺,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会将我等困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