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蓝玉的紧张,不知道小宝怎么回答

此时,所有人都有意无意地将目光投向这边。

明明只是两个晚辈之间的较量,不知为何,却莫名成了全场的焦点。

朱小宝沉默了片刻,随后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缓缓说道。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刑罚和德治,一直都是我汉民族治国理念争论的核心要点。”

“小王爷你困惑于北平采用‘齐之以刑’的治理方式,百姓却能做到‘有耻且格’,认为这不符合《论语》中阐述的因果关系。”

“其实,这很好理解。”

朱高炽抱了抱拳,说道。

“愿听公子详细讲解。”

朱小宝笑着继续说道。

“我们首先要站在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看待这个问题。”

“我汉族的文明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甚至更为久远的年代,但不管怎样,夏朝距离春秋时期,也就是孔子生活的年代,仅仅相隔几百年。”

“在那个时候,汉族文明刚刚崭露头角,社会的礼乐制度却处于崩坏的状态,人们对道德礼法的认知极为有限,既没有形成固定的道德观念,也不懂得什么是廉耻。”

“就拿一年前京城地区发生的一个案子来说,有一户人家,因为媳妇一直没有生育,婆婆便时常对其进行殴打,最终导致媳妇死亡。”

“三法司对此案的判决是,婆婆无需承担罪责,但需要对女方家庭进行一定的赔偿。”

“要是把这个案子放到混沌初开、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公元前241年,鲁国就发生过类似的案件,由于当时缺乏道德的约束,最终媳妇家的兄长手持刀具,将对方的老人捅死。”

“因为没有律法的管束,这场惨案不断升级,双方家庭陷入了无休止的相互报复之中。”

“所以,孔子生活在那个时代,深刻意识到必须有一种力量来约束人性,让人们知晓道德,遵守礼法。”

“于是,孔子提出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理念。”

“从那时起,国家开始重视在律法之外,寻找道德廉耻的力量来约束人性,德治的理念也就此诞生。”

“在那个时期,律法的管控力度相对薄弱,人们对道德礼法知之甚少,根本意识不到诸如抢占他人摊位,朝别人吐口水,殴打别人家小孩,见死不救等行为是不道德,不光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