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爷爷可曾想过用不加赋

朱元璋突然问。

“那飞梭是啥名堂?”

朱小宝愣了下,气氛松快了些,得意道。

“那是我在镇江府偶然琢磨出来的,能加快纺织的梭子,织棉效率能提高两倍呢!”

“啧啧。”朱元璋咂咂嘴,“算你还有点心眼,在外头也没忘了为大明民生着想,还看出啥了?”

朱小宝顿了顿,道。

“不瞒爷爷,孙儿这些天想了很多。”

“您总说大明要国富民安,但政策到了地方,总有太多难处。”

“我一直在琢磨,咱们立国之初,能不能把治国的路子走得更稳当些?爷爷可曾想过永不加赋?”

朱元璋一愣,脸色变了又变。

“这可是毁国根基的事!”

朱小宝连忙道。

“爷爷您先听我把话说完,这事儿当然不能眼下就推行,得一点点谋划,不是三两天就能办成的。”

“可要是真能成了气候,咱大明朝的流民难题保管能立马见起色!”

明朝的赋税制度很复杂,到洪武二十五年,民间虽然稳定了,但朝廷财政并不充裕,国库经常入不敷出。

不算交趾布政司,洪武二十五年的两税银和邮驿收入有两百六十多万两,比洪武初年的一百九十万两多了不少,看着像是经济在增长,其实不是这样。

这些钱要用来给官员发俸禄、供宗室和皇亲国戚开销,还要留着赈灾、军费和修路等。

去掉这些支出,国家税收基本刚好够花,甚至还可能不够,只是问题还没显露出来。

见朱元璋依旧面露难色,他耐心解释道。

“如今肃州、山东、山西等远离中枢的地区,流民迁徙现象仍屡见不鲜,人口统计难以固定。”

“就说孙儿在镇江府张村所见,即便新增了外来人口,丁银却未见增加。”

“流民逃离原属地,不仅使当地丁银大幅减少,还导致接纳地瞒报人口。”

流民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顽疾,各朝帝王都在想方设法的去解决,却收效甚微。

到了明朝,因赋役制度的变革,这一问题愈发突出,直至明末,崇祯皇帝终因无法遏制大规模流民起义,导致国家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