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上茶水,刘教授拿着手稿坐下来细看。
只是翻开第一页,他就皱起了眉头。
“李铁锤?”
“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有个性了,竟然起了这么个笔名。”
刘教授笑了笑,翻开了正文。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
看着这行文字,刘教授的神情有些动容了。
这第一句话,就像是《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一样,让人感到当中巨大的力量,对人生的感受,还有无尽的想像。
作为一个文学教授,刘教授一直秉持一个观点——文学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娱乐大众,而是探讨人生、探讨生命、探讨社会。
“只是一句话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那么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确实有那么点意思。”
刘教授拿起手稿,认真了起来。
《活着》的篇幅并不长,刘教授却足足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才算是翻阅完。
合上手稿,刘教授意识到自己捡到宝了。
这年代讨论人生的书籍并不是没有,但是,那些书籍往往苦大仇深,虽然反思了过去,却过于消极。
而《活着》不同,它明明是一本悲惨的,却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和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
同事,它还讲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个道理至关重要。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文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伤痕文学。
这些描写知青生活的书籍占据了文坛的半壁江山,看似是对过去悲惨生活的追忆和反思,其实只不过是那些文人们哭诉自己在那个时代里地位急剧下降。
又或者借反思之名暗中自抬身价。
这些人只不过在农村住了几年时间,而那些老农民却要世世代代留在那里,到底是谁有资格揭露伤痕?
这些人哼着《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回到了城里面,继承了父母的工位,却把小芳留在了农村里。
到底谁更应该悲伤!
刘教授是从农民家庭中走出来的,经历过真正的苦难。
他素来对所谓的伤痕文学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苦于文坛风向的变化,也没有办法。
“如果这本能够刊登在《收获》上,也许可以改变现在这种风气......”
这样想着,刘教授顾不得下班时间还没到,便拿起电话,接通了位于魔都的《收获》期刊社。
作为《收获》期刊社的特约编辑,刘教授能够直接跟《收获》期刊社对接。
跟刘教授对接的编辑名叫周学园,是个年轻的编辑,也是刘教授的学生。
在得知刘教授这边有了优秀的手稿,他显得很兴奋。
“老师,你还真是帮了我的大忙,杂志刚复刊,投稿的质量和数量都远不如十几年前。我现在还正为下期版面发愁,麻烦你邮寄过来。”
刘教授拿起手稿就要前往邮局,刚走了两步,又停了下来。
稿件要投出去了,他还没有征求作者的同意呢。
刘教授翻开登记本,查找这本手稿是谁交上来的。
“文学系,1979届二班柳晏荷....”刘教授站起身喊来了助教:“小陈啊,二班的柳晏荷同学递过来一本很好的,我打算推荐到《收获》期刊社那边,麻烦你帮我询问一下柳晏荷同学。”
“《收获》期刊社?老师,这还有什么可询问的,谁还能不愿意!”助教惊讶。
“你还是去问一下吧。”刘教授也觉得柳晏荷拒绝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该走的程序还是得走,要不然就等于是不尊重作者。
“好吧!”助教了解刘教授的性子,也没有再劝。
此时二班正在上课,助教一直等到下课,才等到柳晏荷。
“柳同学,你的那篇被刘教授看中了,准备推荐到《收获》上,你有什么想法?”
柳晏荷跟着同学刚走出来,就被他拦住了,一时间竟然呆愣住了。
《收获》?那可是国内一流的纯文学期刊!
糙汉子随便写了本,就能登上这么大的期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