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潜射导弹的研发必须加快进度。
李铁锤跟工程厂那边请了一个月的假,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了五院第一研究室。
第一研究所是核心部门,主要负责火箭发动机的研究。
钱老从研究室内抽到了八个研究员,连带李铁锤一共九人,成立了火箭发动机攻坚小组。
小组长由陈教授担任,李铁锤担任副组长,那些研究员们都打趣这是上阵师徒兵。
小组成立后,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根据李铁锤的设计,制造出一款超大推力的火箭发动机。
二是制造出潜射型号的发动机。
李铁锤把全套图纸都拿了出来,并且还将后世的一些火箭设计理念讲了出来。
“火箭的推力一定要大,大力出奇迹。”
“成本一定要低,越便宜越好,只有便宜了,将来咱们大规模发射卫星,才能承担的起。”
“火箭一定要大,越大能装载的东西越多。”
刘教授和其他教授们都惊呆了。
国内研究火箭,向来极重轻量化。
受限于大推力发动机短缺,设计师只能在箭体上精打细算,把重量优先分配给燃料和载荷。
这类火箭主要承担军事、遥感卫星发射等国家任务,全靠拨款支撑,从未考虑过商用。
但任何技术,初期靠拨款起步没问题,若始终无法创造价值,便难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小美家的F35外销、NASA将发射任务交给SpaceX,本质都是通过商业变现反哺技术
盈利能投入研发,推动技术升级,形成“技术创利-利促升级”的良性循环。
国内的火箭技术要走向世界前列,这条路是必经之路。
当然了,李铁锤并没有太着急,反而把精力集中在了火箭发动机本身。
毕竟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五院的人才和技术储备是国内顶尖的,在国际上也能排得上号,再加上李铁锤已经对发动机的设计了然于心,项目的进展很快。
刘教授则负责配件的制造工作。
燃料泵、氧化剂泵、传感器、调节器....一个个配件需要从全国各地的工厂专门定制出来。
如果配件的质量出了问题,还需要重新更改设计,确保地方工厂能够以现有工艺造出来。
这段时间李铁锤过得很开心,一边忙着研制发动机,一边继续在空间站内研究潜射导弹,回到家还能继续跟柳晏荷玩贴贴。
周一,李铁锤休息了一天,一大早就乘坐五院的专车来到了研究室内。
看到刘教授上班了,李铁锤从帆布袋里取出两条白条烟递过来:“老师,这是从我老丈人那里顺来的。”
“你小子啊。”刘教授是个老烟枪,但是作为研究员和教授,工资并不高。
这年月有种说法,叫做研究原子弹的,不如造茶叶蛋的。
李铁锤最开始的时候还搞不清楚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后来才知道,这两年国内准备筹建正副电子对撞机,预计投资4亿人民币经费,这可是八十年代的4亿啊,超过当年全国科研经费的一半。
刘教授这批老研究员的工资已经好几年没有涨过了。
当然了,这事儿跟李铁锤没啥关系,要做到的只是尽快把真正的火箭发动机研制出来。
李铁锤进到办公室里,刚打开图纸,桌子上的电话就响起了:“铁锤同志,麻烦你回工程厂一趟,老毛子的外事人员来了。”
老毛子的外事人员
李铁锤皱起眉头。
咱跟老毛子好像没什么关系吧
:https://fd。手机版:https://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