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胜利看出他深夜到访的目的没有那么简单。
他没有再问,转而开始谈起工作,把自己想要拿国企改革做突破口的想法告诉了卫何生,并且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卫何生闻听此意心中暗喜,他来就是为了国企改革而来,没想到辛胜利主动谈到这里,那他顺着话题说下去就不显得突兀。
他沉吟片刻才说,槐荫市的国企改革看上去很好做,按照省里批准的改革方案执行就是了,但实际情况是进展非常缓慢。不是前任市委书记白国昌无能,而是国企改革比想象的复杂。
辛胜利跟着表示说不理解问题出在哪里。
他已经研究过槐荫市国企改革方案,内容很详实又具有操作性,但他搞不明白为什么会无法推动。
卫何生笑了:“胜利,这份省里的方案是秦云东撰写的,你是他的得意弟子,当然能充分领会秦云东的主旨思想。但关键问题是方案没有考虑到槐荫市的现实情况。”
他到槐荫市任职常务副市长后也知道槐荫市最大的问题来自国企,所以他也很积极地进行调查研究,甚至还找白国昌咨询过国企改革的问题。
最终他得出结论,槐荫市改革的指导方针有问题,兼并国企小企业组建国企集团,看似是把问题集中处理,其实也是把国企矛盾更加集中,极其容易引起不满情绪的爆发。
上一任书记白国昌想要调整方案,让集团宏观调控,把主导权下放到各个子公司,但又引发了集团既得利益者的不满,还闹出游行示威的社会问题,以至于白国昌不得不引咎辞职。
这一任的市长放弃了白国昌的改革调整策略,规规矩矩按照省方案执行,但子公司认为权力和利益都被集团拿走,自己却背负了更多的责任,子公司管理层消极对抗,以至于国企的收益大大低于预期,债务却快速增长。
卫何生笑了笑:“上级正是因为进退两难,这才想到让你来接任市长的职务。胜利,这可是一个烫手山芋,怎么做都可能风险极高,说不定你也会在槐荫市折戟黄沙。”
辛胜利并没有被吓住,反而笑着问:“老卫,你认为怎么做才是最稳妥的改革措施?”
“这本来应该是你的职责,我只是辅助,按说不应该多嘴。但咱们是朋友,所以我就斗胆说说我的看法。以我之见,还是应该回归到鲍乾清书记的思路。”
卫何生认为,鲍乾清前两年就打算把国企打包卖掉,既解决了工人再就业问题,同时也让槐荫市得到一笔不菲的资金。槐荫市抛掉包袱就能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这是一个三赢局面,也是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