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苏联特使

王奉意会,也对着张虎几人说:“你们在这等着我。”

张虎:“是!”

随后,奥莱斯基看向王奉,做了个“请”的手势:

“请进!”

王奉礼貌回应:“请!”

随后二人便并肩向议事厅走去。

这不是一场正式的外交照会,现场没有记者,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繁琐流程,二人坐在沙发上,直接聊起了正事。

奥莱斯基开口说:“我们承诺给你们援助的那批武器出了问题,日本频繁的在东北边境制造事端,运输遇到了很大问题,估计要耽误上几个月了。”

王奉皱眉。

几个月

按这个速度,等武器援助到的时候,第十三期的学生,不都已经毕业了吗?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苏联人不可能为了几千支莫辛纳甘,二十万发子弹单开一趟运输班列,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一批援助物资中,肯定有拨发给前线军队的。

这要是耽误了,接下来的武汉会战,可就难打了。

这时候中苏关系正处于一个“小蜜月期”,苏联对华援助的力度非常大,具体细节王奉记不太清了,有印象的数据是,苏方至少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国府提供了十几个师的装备。

王奉:“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奥莱斯基双手一摊:“我只是一个外交官,如何处理东北边境的问题,还要看远东的那些将军们怎么做。”

王奉皱眉。

他不知道这句话是搪塞,还是真的没有办法。

算了,武器问题交给常凯申去操心吧,先把正事办了再说。

王奉拿出一个笔记本,递给了奥莱斯基。

“这是.”奥莱斯基疑惑的问。

王奉:“你应该知道,我的防区主要在山西,听到了一点来自于北方的消息,你们在张鼓峰地区修筑工事,被日本人察觉到了,日本天皇已经下达命令,允许驻朝军队对你们发动攻击”

“这里面就是详细的证据和资料。”

说着说着,王奉嘴角勾勒出一抹难以察觉的笑容。

其实这次事件也挺可笑的,日本军队真是个神奇的组织,历史上日本天皇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引发真正的日苏战争,并未允许部队进攻苏军。

但是下面的人根本不听。

还是我行我素,先斩后奏,趁着苏联红军构筑工事时,发动了武装进攻。

奥莱斯基皱眉,对这半信半疑。

王奉笑了笑:“奥莱斯基先生,详细的资料都在这里面,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把这些送回你们国内,亲自去查证一下。”

苏联人的固执,他可太清楚了,苏德战争前夕,都已经有确之凿凿的证据了,斯大林还是不相信德国会对苏联发动战争。

现在就单凭一张嘴,哪怕说的天花烂坠,苏联方面也不可能轻易地相信此事,但手里有些“实打实”的证据,效果可就不一样了。

说到底“张鼓峰事件”是苏联挑衅在先,要是听到了日本可能会发动进攻的风声,不可能无动于衷,最起码会小范围的调查一下。

只要调查了,就一定会留下痕迹。

日本方面必然会有所察觉。

到时候一来二去,两边的冲突很有可能会迅速升级。

奥莱斯基将信将疑,收好笔记本:“多谢你们的提醒,这件事情我会上报给国内部门。”

王奉:“不必客气,你们国家援助了这么多武器,我们提供一些微小的帮助,也是应该的!”

“如果将来有时间的话,我请你来长治,或许会有一些新奇的发现。”

奥莱斯基来了兴趣:“说起来,我确实有件事要和您谈谈。”

王奉:“愿闻其详!”

奥莱斯基:“鉴于您和您的部队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我们国防部决定派遣一支军事观摩团,本来我想找个机会和您具体商议下此事,没想到今天就遇上您了。”

王奉心中大喜。

来的路上他想了想,要苏联在长治设立使馆办事处,从法理和情理上几乎不可能,就算奥莱斯基有这个意向,无济于事,这么大的决议,必须要经过斯大林的同意。

难度直线飙升。

但是军事观摩团,性质和大使馆相差不多。

虽然名义上没有外交权力,但只要能开一个口子,王奉就有把握将这道“口子”保留住,并且越扩越大。

王奉笑了笑:“竭诚欢迎你们光临!”

————————————

和奥莱斯基敲定完具体细节后,王奉匆匆离开了苏联大使馆。

张虎:“长官,接下来咱们去哪里?”

王奉抬头看了眼天色,乌漆嘛黑的,已经到晚上了。

“先回招待所吧!”

本来他打算趁热打铁,去美国大使馆商谈外交事宜,但一直没想到个合适的理由,方才和奥莱斯基闲聊时,得知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正在武汉考察,外交大使近期也在武汉。

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张虎应了一声:“是!”

车队缓缓发动,坐在吉普车上,王奉看向窗外。

街道上人来人往,小贩的吆喝声接连不断,摊位上售卖的大多是手工制品,很少看见工业产品。

山城的经济水平其实比较落后,工业化发展很晚,再加上买办资产阶级的政治特质,国民政府在这里投资了好几年,直到现在也没见得有什么成效。

但人口确实是多。

从街道上人流量就能推测出,实际人口至少是长治的两倍,再过一段时间,兴许会是三倍。

真不愧是首都。

沿海地区失陷后,日军又把目光放到了华中,大量的人口迁居到西南边陲,如此庞大的劳动力,王奉看了都心生羡慕。

若是能分给长治一半人口,军民工业恐怕会直接呈火箭式的蹿升。

毕竟他现在最缺的就是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