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大夏的江山,该由朕来做主了

可长久下去呢?

权力失去制衡,难免会滋生腐败,甚至形成尾大不掉的利益集团,到时候别说助力扩张,恐怕还会成为北疆内部的隐患。

“该有的敲打还是要有的。”李骁喃喃自语,指尖的敲击声陡然加重,眼神也冷了几分。

“传锦衣卫万户张石头。”

不多时,张石头走了进来。

“金山煤矿查得怎么样了?”李骁开门见山,没有多余的寒暄。

金山煤矿位于金山东部,早在金州都督府时期便已开始开采。

从这里开采的煤炭,一部分炼焦送往钢铁厂锻造兵器;另一部分交由河西商行售卖,寻常百姓家取暖做饭用的,很多都来自这里。

可以说,金山煤矿是李骁崛起初期最重要的物资支柱之一,即便到了现在,依旧是北疆规模最大、开采量最高的煤矿,地位举足轻重。

张石头闻言,从怀中掏出一本薄薄的账册,递到桌前,斟酌着语气道:“回大都护,金山煤矿确实有些问题。”

“主事吴老六,存在虚报开采数额、贪污北疆资产的情况,还私下对外售卖煤炭。”

李骁翻开账册,目光扫过上面的记录。

按北疆规制,矿场开采的煤炭需登记造册:一部分按计划送往炼铁厂,另一部分交由河西商行统一售卖,开采量、运输量、销售量都有明确记录,环环相扣。

可吴老六却买通了矿场的监管吏员,在开采量上做了手脚。

明明开采了一百斤,上报时却只填八十斤,剩下的二十斤以“计划外余煤”的名义偷偷低价售卖,所得钱款全塞进了自己腰包。

“计划外煤?”

李骁嗤笑一声,指尖在“贪污数额”那一页停顿:“说得倒好听,不过是明目张胆的贪墨罢了。”

若是吴老六将这笔钱用来改善矿场条件、给矿工加些口粮,扩大生产规模,他或许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将北疆的资产据为己有,这已经触碰到了他的底线。

账册上记录的查实贪污数额,已有三千多贯,没查出来的恐怕还不止这个数。

“吴老六是金州汉部的人吧?”李骁忽然问道,语气听不出喜怒。

金州汉部,就是曾经的九堡十八寨的汉民百姓,属于李骁最初时期的班底。

是北疆的基本盘。

只要有能力,敢打敢拼,如今最差也是千户、百户。

“是。”

张石头点头:“他是罗参军的旧部,早年在第二镇担任百户,后来转业去了金山煤矿,成为了管事。”

罗平是最早跟随他起兵的将领之一,后来调任盐铁司参军,统管北疆所有矿场,算是北疆的元老级人物。

在任命矿场主事时,罗平自然会向考功司推荐自己的旧部,吴老六能坐上金山煤矿主事这个肥缺,背后少不了罗平的力荐。

金山煤矿地位特殊,主事一职权力不小,平日里小打小闹捞点油水,李骁不是不知道,也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总得给底下人留些念想。

可吴老六明显是贪得无厌,把北疆的规矩当摆设,这就不是“小打小闹”了。

“杀。”

一个字从李骁口中吐出,冰冷得像殿外的寒风。

他将账册连同查实的证据一起扔在桌面上。

“中原大战即将爆发,此地你离不开,派个心腹之人去一趟金山。”

“把这件事情办了。”李骁淡淡说道。

张石头重重点头道:“属下遵命。”

他知道,李骁这是要“杀鸡儆猴”。

受时代限制,大都护府不可能对各大矿场做到完全监管,贪腐之事日后难免还会发生。

既然杀不绝贪欲,那就用最狠的方式震慑人心,让所有人都知道:贪墨北疆的资产可以,但必须承担被发现的后果。

“罗平有没有参与吴老六的事?”李骁又问了一句。

张石头沉吟片刻,如实回道:“属下不知。”

不知就是没查到,但不排除嫌疑。

李骁沉默了片刻,摆了摆手:“知道了。”

罗平有没有参与,其实并不重要。

没参与自然最好;就算真的参与了,他也不可能真的拿下罗平。

这点贪腐,还不足以让他对一个元老级的亲信动手。

用吴老六的死,给罗平提个醒,让他收敛些,已经足够了。

毕竟罗平是最早一批跟着他出生入死的人,还是李家的姻亲。

除非犯下谋反、通敌这种大不赦的罪,或者屡教不改、触碰核心利益,否则他最多也就是撤职、退休之类的惩罚。

“你先下去吧,把吴老六的事办利索。”李骁挥了挥手,重新靠在椅背上,目光又投向了窗外的雪景。

张石头躬身退下,殿内再次恢复了平静。

炭盆里的火苗依旧跳跃,却驱不散李骁眼底的深沉。

盐铁司的敲打只是开始,北疆要走的路还长,内部的规矩,得一点点立起来才行。

随后,李骁提笔写了一封信给萧燕燕。

又写了一道敕令给九猛安合,让其配合锦衣卫的行动。

……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已到正月。

西平府的上空飘着鹅毛大雪,百姓们走上街头,叫卖声再次响起。

大户人家的门上开始贴上春联,孩童们在雪地里追逐打闹,短暂的热闹驱散了些许北疆军为这座城市带来的沉甸甸压抑。

可这份平静,却在暗处藏着汹涌的暗流。

第二日一早,天还未亮,一道身影便偷偷从太后寝宫的偏门溜了出来。

那人裹着厚厚的狐裘,却仍难掩身形的虚浮。

正是重新恢复镇夷郡王爵位的李安全。

他腿脚发软,脸色苍白眼圈泛着浓重的黑青,分明是消耗过度的模样。

但眼底却藏着难以抑制的狂喜,嘴角甚至还忍不住微微上扬。

坐上马车,快步返回自己的府邸,李安全连滚烫的姜汤都顾不上喝,便立刻让人去联络心腹。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他府中的密谈从未断过,府门紧闭,连下人都被严禁靠近正厅。

直到正月十九这一日,李安全终于将所有心腹召集到府中,一场关乎西夏命运的秘密议事,在暖炉烧得正旺的正厅里悄然展开。

厅内坐着的,皆是如今西平府朝堂上的实权人物:西平府丞张显,掌管城中民政;新任刑部尚书李德成;禁军副统领贺尼合达,。

还有几位从地方提拔上来的知州、将军,全是李安全这些日子精心安插的人手。

“诸位,今日请大家来,是有一桩关乎大夏存亡的大事要议。”

李安全坐在主位上,褪去了往日的谦和,语气带着几分凝重,目光扫过众人,“自北疆入侵以来,陛下的所作所为,想必大家都看在眼里。”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满是愤慨:“错用庸将,致使兴庆府失守,大夏精锐全军覆没。”

“为凑军饷,大肆征兵征税,弄得民不聊生,流民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