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天恩厚赐,感激涕零

“微臣宋江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着殿下屁股撅得极高,似乎在显得他比别人对自己更恭敬、更忠心的宋江,赵俣有点恍惚。

‘不像李雪健。’

‘也不像张涵予。’

‘不黑也不矮。’

‘相貌上跟我印象中的宋江完全对不上。’

‘看来,《水浒传》中还是有不少杜撰的地方,至少黑三郎是杜撰的。’

‘嗯……想想也是,《宋江三十六人赞》虽然是南宋所作,但那时离宋江所在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当时又没有影像技术,龚开可能就已经不知道宋江长什么样了,到了元末明初施耐庵写《水浒传》时,关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宋江的相貌部分,也只能凭空想象而已。’

对于宋江,赵俣的感觉很复杂。

他总是忍不住将宋江往《水浒传》中的宋江方向想,虽然他很清楚,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这个宋江只是历史上一个稍微有点影响力的义军头领,就跟北宋末年的义军头领张迪、高托山等差不多,论声势,宋江还不如张迪(田虎的原型)、王则(王庆的原型)等搞得大——张迪可是聚众数十万,王则在十万禁军的围剿下坚持了六十余日,而宋江一伙多说也就两三万。

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一切,赵俣总在告诫自己,不能太高看宋江的能力,免得他给自己闯下大祸。

可另一方面,当初挑选帮自己引爆民意的人时,赵俣还是听张纯的蛊惑,选择了宋江。

老实说,那时赵俣还真挺担心宋江难堪大任。

不想,宋江还真行,有勇有谋,关键能笼络住人心,让手下人愿意一直跟他干这九死一生的买卖,结果,他真成了赵俣手上一把很好用的刀。

‘还真是时势造英雄,给了宋江这个小吏、小农民起义军头领一个舞台,他还真能唱出一台大戏来。’

‘嗯……张纯歪打正着,拿《水浒传》中宋江的诗给他,也真是把他往黄巢的方向引导了,这一饮一啄,莫非真有天数?’

赵俣看着宋江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郓城小吏、历史上一支小起义军的领袖,却因缘际会竟成了搅动天下风云的大人物,心想,‘他身上既有草莽的悍勇与狡黠,又不失文人的谋略与情怀,这份复杂而独特的气质,加上他干出来的这些事,应该足够龚开、施耐庵等人更好地塑造这个角色了。’

赵俣收回胡思乱想,对殿下的宋江说:“爱卿辛苦了,免礼平身。”

宋江听明白了,赵俣这是在跟他说,他这三年多无间道生涯,受了不少的委屈,自己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但也知道他这几年过得并不容易。

宋江赶紧说:“能为陛下效力,是微臣荣幸,微臣不敢道辛苦。”

宋江这可不是在谦虚或者客套。

在赵宋王朝,吏和官泾渭分明。吏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这种身份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吏向官的转变。

即便通过年资(部分吏职在任满一定年限后,可通过考核获得晋升为官的机会),或举荐(若吏在工作中表现极为突出,得到上级官员的赏识和举荐,也有可能获得为官的资格)等途径,但其考核标准都极为严格,所以绝大多数吏都难以达到要求。

可以说,除非通过科举,凭借成绩中举,从而踏入仕途成为官员,否则吏是很难成为官员的,多数吏往往终身都只能担任吏职。

也就是说,吏有成为官的可能,但由于受到身份、考核、名额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实际操作中难度非常大。

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日为吏终生为吏,经常还会父子相传,代代为吏,想当官,那只能是想想而已。

这也是《水浒传》中的宋江落草为寇前最大的困境,若非如此,他又怎么会那么热衷结交江湖人士?

而这个宋江,如果不是运气好被赵俣选上,他多半也会被困在小吏上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是赵俣给了他当官的机会,并且信守承诺,真的不吝重用。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