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借先帝改革,然后登基

朕才是宋世祖 浙东匹夫 2683 字 15小时前

在赵子称决定借用赵桓的名头、最后发挥余热推进一些得罪人的改革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革宋朝的科举内容。

所以在李纲等少数改革派大臣抵达汴京后,赵子称就秉持着“大事开小会”的原则,先把张叔夜、李纲这些人拉过来,闭门商讨具体方案。

赵子称认为,宋朝之前的考试,取仕取出来的腐儒太多,治理国家的能力太偏科,录取规模也太大了,一切冗官冗费,主要就是这个造成的,其他都是小打小闹。

赵子称虽然不可能步子迈太大,直接考物理化学这些来刷人。但假借复古之名,全面恢复君子六艺、把数学考试也强制加入到科举里,还是做得到的。

另外,射、御也跟数学一样,算是君子六艺,可以夹带私货塞进去,或是干脆作为“想要开窗户时假装要掀的屋顶”,让反对者把能量浪费在反对掀屋顶上,便于开窗提议的通过。

不过,考虑到马太贵了不利于贫寒子弟练习,而且骑术的优劣有时候难以通过对人的考核来判定——这玩意儿干扰变量太多了,骑马表现好不好,关键是看马的质量,而不是人。如果考马术,就会导致买得起好马的人优势过于明显。

所以赵子称还是决定不要贸然把“御”也加到考试内容里去,单独加一门“射”就可以了。

这个旨意就用赵桓的名义发,败赵桓的人品,用赵桓拉仇恨。

“官家要改革科举,同时加入数、射、御”的风声透露出去之后,果然有不少人反对。尤其以反对射、御的声音更激烈,所以“数”这个相对没那么不可接受的选项也就被通过了。

而且这一点上,说句良心话,赵子称还得感谢已经退位的赵佶,当初赵佶听蔡京的建议、“崇宁罢科举、改舍试”时,太学上舍的课程就有过数学,数学也是可以选修考的,只不过非必考。

现在赵子称将其进一步纳入必考,步子不算迈太大,只是在赵佶和蔡京的基础上又更进半步。

公允的说,赵佶和蔡京虽然不是东西,但他们做的事情也不是每件都错的,增加科举学习的课程范围、增加实用之学,这两点出发点还是好的。

只不过历史上北宋亡了、而且久久不能恢复,南宋立国后需要为“北宋为什么亡”找原因,找替罪羊。

因为蔡京等六贼已经被定为亡国主因,而蔡京又是王安石一党,至少蔡京自己标榜的是新法。结果就导致原本历史上的南宋对王安石评价极低,整个南宋再也没人敢公然提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导致后期内部改革越来越困难。

甚至不光南宋对王安石评价不高,这种桎梏还导致后来明朝对王安石评价也很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个杨慎)就评价说: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

不过这一世,赵子称那么快就恢复了大宋,大宋官方意识形态对于“短暂几乎亡国”惨祸的解读,也就没那么苦大仇深了,很多问题的定性也可以宽松一些。

赵子称当然也要抓住这个机会,亲自定调子,不能再跟原本历史上的赵构那样,把一切锅推给新党。

而这次借着“部分承认王安石、蔡京的一小部分举措有可能是对的,不能因人废事”,把数学考试继承到正式的科举里面,也算是定调子的一部分了。

将来推而广之,也能为大宋更多变法埋下口子。

王安石是王安石,蔡京是蔡京,中间哲宗时的章惇是章惇,不能扩大打击面。

经过赵子称这番操作,数学最后被毫争议地加入到了科举必考内容里面。

大伙儿的抵制,最后集中在了射和御。

但因为有孔门君子六艺的论据摆在那儿,大家也不好直接反对。很多不甘心的士大夫发现天子其实是倾向于单加一个“射”而排除“御”,于是就扯皮说“既然要周全六艺,要么射、御都加入,要么就都不加入”,试图玩捆绑战术来阻挠通过。

在有钱的士大夫阶层来看,这两门都加入显然是比只加一门射,对有产者更有利的。毕竟练射需要的钱会少得多,练御则要很多钱,能排除穷人的竞争。

好在赵子称也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授意几个心腹文官上书辩论,表示“当年孔子说的‘御’是驾车而非骑马。而春秋战国时还有车战,如今战车早已作古,换成了骑兵战。所以考‘御’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基础已经不存在了,不能和射相提并论”。

骑马不能算御,驾马车才算御。

这个学理论据找得不错,反对派终于不好正面反驳了,只好再换个方向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