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我既辅刘三兴炎汉,当第三任丞相也

当然,这跟他有“吞并江南之志”的人生信条有关,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而国中大部分高级官员,都是主张先北后南。

毕竟中原之地于他们而言,是更切实际的利益。

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这些年淮南对丹阳的掌控力其实是越来越弱的。

毕竟隔着长江,交流沟通很不方便。

所以近几年,吴中越来越多人的喊出:“收复丹阳,一统江东”的口号。

丹阳,是孙权无论如何都必须夺得的领地。

孙权也相信在丹阳问题上,吴人可以“先斩后奏”。

毕竟丹阳并未涉及到太多齐人的核心利益,事后孙权完全有办法找补,讨好齐人。

但荆州就牵扯太过重大了。

这地方联系着益州、扬州。

荆北更是大汉极富的地区,是士大夫的乐园。

这地方,孙权要是敢抢。

那就要看看他有没有他老子和他哥哥那般命硬了。

吕蒙看出了孙权的踌躇,便分析说道:

“主公容禀!”

他手指北面,大声说道:

“今刘备已吞并豫、兖、青、徐四州,北方更是早已大定,其势如日中天。”

“就目前形势来看,河南之战已成定局。”

“刘备已经一统了河南、河北,若使其消化中原,正是断我江东之生路。”

吕蒙突然单膝跪地,甲胄铿锵作响。

“臣请为主公剖陈利害。”

“今刘备已据中原十之七八,下一步必是顺江而下!”

“届时江东张、顾诸姓必来劝谏主公降齐。”

吕蒙突然提高声调,“当年刘琮之事才过去几年,莫非主公忘了?”

这话像柄利剑刺来。

孙权猛地站起,案上茶盏翻倒,褐色的茶水在荆州位置上漫开,宛如血染疆场。

他心尖儿怦怦直跳,大脑飞速旋转。

吕蒙趁势进言:

“曹操虽败,可仍旧会退守西川,正需盟友。”

“若我等能够取下荆州,则与魏国连成掎角之势。”

“通西蜀之援,壮我兵势,他日北伐,据上流之利。

“吴魏唇齿之势可成,长江天险亦可全据!”

廊下,吕蒙的声音振聋发聩。

“即便战事不利,也能向曹操表明诚意,大结魏人之心。”

“魏国如今困兽犹斗,必视我江东为救命稻草!”

“故荆襄之役,势在必行,不容迟疑!”

吕蒙的分析可谓是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上。

因为就目前的局势来看,中原大战就是基本已成定局了。

齐国一统河南、河北,下一步肯定就是要收拾你东吴。

到时候摆在孙权面前的,就只有投降一个选项。

因为江东的大族们,肯定会撺掇孙权去投降。

到时候孙权也是身不由己。

但曹操还会退回西川,继续抵抗。

到时候因为战略原因,魏吴两家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

而魏国又是与齐国势不两立的,既然如此,何不早早与齐国撕破脸,倒向魏国与曹操合作呢?

现在我们打下荆州,不仅能够加强与益州的联系,还能壮大自身实力。

使得将来反攻中原的战略优势变得更大。

即便失败了,得罪了齐国,这肯定也会坚定魏人与我们联合的决心。

所以荆州之战,不论能不能打赢,都是必须要打的。

“好!!”

孙权终于下定了决心,拍了拍吕蒙的肩膀。

“子明,孤已经将江东兵马交予汝调遣。”

“如何攻取荆州,俱有你来决断。”

“孤并不欲干扰汝之公务,只是不得不多言几句。”

孙权最后叮嘱一声吕蒙。

“诸葛亮号卧龙,乃当世奇士。”

“齐中有传言说,他会是李翊的继任人。”

“此议似乎得到了刘备、李翊两人双重的认可。”

“能接替李翊的,绝对不是凡夫俗子。”

“其虽已将荆州兵马外调,但同样在江夏防区设下了重兵。”

“子明如果不能第一时间突破江夏防线,诸葛亮一旦反应过来,率兵回撤。”

“到时候不仅袭取荆州的计划将要失败,我东吴也会面临灭顶之灾。”

“所以,此次行动,务必要稳、准、快!速速图之!”

吕蒙拜别,辞了孙权。

出得宫门,已是深夜,月色如洗。

忽见陆逊立于柳下,似已等候多时。

“伯言何在此处?”

吕蒙上前打招呼。

陆逊还礼:

“周都督病逝,逊特地回来奔丧。”

“又闻子明兄被吴侯召入宫中议事,特来相候。”

“适才吴侯使者传言,命逊提兵取丹阳。”

吕蒙颔首,“正是某所荐。”

陆逊沉声问:

“吴侯当真决意与齐决裂乎?”

“然也。”

吕蒙按剑而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善。”

陆逊点了点头,他之所以有此一问。

就是想要确认孙权是否真的下定了决心与齐国撕破脸。

毕竟……

“取丹阳倒非难事,只是须防齐人报复。”

陆逊也不认为取丹阳有多难,真正难得是如何应对齐国的报复。

所以才要问问孙权的态度,万一他的立场不坚定。

到时候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白折腾一场。

吕蒙忽而轻笑道,“某之重任,较伯言更险。”

陆逊讶然。“莫非……”

“取荆州。”

吕蒙目视西方,声音低沉。

陆逊闻言色变,沉声道:

“诸葛孔明乃是李子玉高足,非等闲之辈可比。”

“子明此任……甚难……”

“……哈哈哈,我亦知此事甚难。”

吕蒙仰头大笑,“正因其难,方显丈夫之志!若专拣易事,与庸人何异?”

“伯言,愚兄其实已经想过了。”

“大丈夫处世若碌碌无为,与朽木腐草何异?”

“此去荆州,事若就,功名大业可成。”

“事若不就,蒙情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

“也不枉男儿七尺之躯。”

话落,吕蒙忽转头面向陆逊,正视他的目光。

“……伯言,出门前,蒙已在吴侯面前立下誓言。”

“此役若是不能取下荆州,蒙势不还东吴。”

“若是不幸殁于沙场,蒙已举荐伯言为下任都督。”

月华流转,映得陆逊眼中精光闪动。

良久,他郑重地向吕蒙一拱手:

“逊取丹阳途中,若子明兄需要策应。”

“请随时与逊保持联系,逊一定星夜来援,相助兄长!”

吕蒙亦肃然还礼:

“蒙在此先谢过。”

夜风忽起,吹动二人衣袍。

远处江涛拍岸,恍若金戈铁马之声。

……

次日,吕蒙正式挂帅,率兵进驻柴桑。

早有哨马报说:

“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处各有烽火台。”

又闻荆州军马整肃,预有准备。

吕蒙大叹:

“周都督在时,与孔明交往频繁。”

“彼时荆州之众,皆不以为会与东吴开战。”

“今荆州设下如此重防,看来诸葛孔明到底还是防着吴人啊……”

尽管心里早有准备,但吕蒙心中还是有些落差的。

他接着派人去调查荆州的防线。

未多时,哨马回报说诸葛亮在荆州设置了四道防线。

分别是夏口赵云、公安马谡、江陵马良、夷陵潘濬。

吕蒙又是一惊:

“夏口乃入荆州的门户,由赵子龙把守。”

“赵云浑身是胆,性格沉稳,”

“若如此,荆州急难图也。”

“我一时在吴侯面前劝取荆州,今却如何处置?”

正当吕蒙愁得焦头烂额时,忽在防线名单中瞥见了一个陌生的名字。

“这马谡是何许人也?”吕蒙问。

左右人答曰:

“此乃诸葛亮府上功曹,马良之弟,马谡马幼常也。”

“功曹?”

吕蒙眉头皱起,又问:

“他此前难道从未带过兵?”

为了袭取荆州的计划,吕蒙把荆州诸将每个人都调查的一清二楚。

但马谡这个名字却看着十分陌生。

“听人说,是第一次带兵。”

“第一次?”

吕蒙更加不解,在原地来回踱步。

“人说诸葛亮一生为谨慎,如何会用一个从未单独领过兵的新人,来守如此重要的公安港?”

这……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摊手说:

“我等不知。”

“难道这个马谡是个天下奇才?”

“当年李翊不就是第一次领兵,就做到了百战百胜么?”

“诸葛亮既对此辈委以如此重任,想必其确有过人才能。”

众人议论纷纷,除了怀疑马谡是个天才之外,想不出其他的可能性。

吕蒙在原地来回踱步许久,忽然计上心头,思得一计。

“……不如这样,我以报周公瑾丧事为由,去出访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