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诸葛亮开海陆双丝路

“可教童子辨识——儿童目明,更胜成人。”

话音未落,大司农麋竺捧着算盘惊呼:

“三百蝗吏、三千耒耜手,月耗粮饷五万斛!”

“更遑论赏粮,又是一笔巨费。”

“较之蝗灾损失,不过九牛一毛。”

李翊示意陈登继续说。

“可在河北蝗灾重发地,设六大官鸭坊,常备鹜鸟二十万。”

“选退役老卒为鸭倌,按军制管理——此乃永绝蝗患之基!”

众人听完陈登这个提议,无不倒吸了一口凉气。

看来这是要下血本去治理蝗灾了。

如果古代政府真的决心尝试推行“以鸭治蝗”的政策,它需要一套极其复杂和昂贵的系统、

就像陈登适才提出的,设置“蝗吏”,鼓励农民报告蝗卵和跳蝻的发现情况。

必须早发现、早应对,在蝗虫起飞前进行扑杀。

然后建立“鸭兵”储备和后勤系统。

通过集中养殖,在战略要地建立大型官办养鸭场。

常年储备大量鸭子。

设立征集机制,制定政策。

在蝗灾发生时,强制征用民间鸭禽,并给予补偿。

至于指挥权,仍然由中央统筹,地方官负责具体执行。

同时还需要人力动员,招募和动员大量农民作为“鸭倌”。

负责在田间地野放鸭、驱赶和收拢鸭群。

这相当于组织一支临时军队。

当然了,主力军仍然是人。

“鸭兵”只能是奇兵,主力必须是人。

历史上最有效的办法依然是《捕蝗图说》等典籍记载的:

组织民众,采用围扑、火烧、土埋、网捕等方法。

这是成本最低、最能快速动员的方式。

再有就是设立奖惩制度:

对捕蝗有功的官员和民众给予奖赏,对防治不力的官员进行惩处。

这套系统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实施起来极其困难。

光是这养殖成本,大规模官养鸭群需要持续的粮食投入、人力管理和场地建设。

这就是一笔巨大的常年性财政支出。

而大规模、远距离调动“鸭兵”和民夫,其消耗的粮草、物资也是天文数字。

甚至不排除超过蝗灾本身造成的经济损失。

至于官僚系统的负担,它需要一套全新的、复杂的官僚体系来管理这件事。

其带来的贪腐、低效和内部消耗可能让计划效果大打折扣。

当然,还有社会成本。

大规模征用民夫会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引起民怨。

种种现实摆在眼前,都成了实行防灾的巨大阻碍。

面对这笔经济账。

刘备眉头紧锁,他暗叹当皇帝果然是天下第一苦差事儿。

如果顾着这个,便顾不着那个。

既要又要,最是困难。

“可以酌情办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

“再考虑在河北实施。”

这样庞大的系统,刘备也不敢全面推行,只能先试点进行。

谈罢退朝,众臣次第告退。

……

话分两头。

长安城,旌旗蔽日。

雍凉大都督诸葛亮端坐都督府正堂,麈尾轻摇间,目光掠过案头西域舆图。

阶下三列使者绛衣玄冠,手捧鎏金国书——

鄯善使者眉目深邃,龟兹使者卷髯及胸,于阗使者额间犹存昆仑山神赐下的朱砂纹。

“自永初元年羌乱骤起,西域都护府倾覆至今,已历百又三载。”

诸葛亮声如清磬,“今见诸君踏碎流沙而来,犹见汉室德音再播葱岭。”

由于国家财政吃紧,自军改重新设立军区起。

李翊便提醒过诸葛亮,国家要减少对关中的军费开支。

言外之意,你需要自给自足,不能全指望国家给你补贴。

但李翊也给了诸葛亮一条具体的办法,那就是重新开辟丝绸之路。

这也是李翊选中诸葛亮镇守关中的原因之一。

因为诸葛亮是古代罕见的具备“现代经济学”观的政治家。

仅凭其历史上建立的“蜀锦”布雷顿森林体系,便足以证明诸葛亮的经济学观非常超前。

尤其是在这个重农抑商的社会,更显得难能可贵。

开辟丝绸之路的好处,诸葛亮当然能够意识到。

中国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贸易顺差。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是当时西方世界最渴望的奢侈品。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超高附加值。

而且目前汉朝已经渐渐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需要对外输出和倾销大量生产过剩的丝绸、瓷器、茶叶。

通过对外输出这些产品,可以为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使西方的金银币大量流入中国。

此外,西域特有的作物,也是中原没有,或者不多的。

如: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黄瓜、大蒜、胡萝卜等。

更别提价格昂贵的宝石、香料了。

当然,这是经济角度。

政治角度上讲,大汉开辟丝绸之路,并设立西域都护府。

本身就是再增加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干预他国内政,能够起到牵制北方游牧民族的作用。

种种好处,都使得诸葛亮下定决心,约见西域诸国使者。

而西域诸国得知中国从内乱中恢复过来以后,也是纷纷遣使进献。

龟兹使者以手抚胸,操着一口相当流利的汉话:

“……大都督明鉴。”

“车师六国商队近年屡遭鲜卑劫掠,驼铃惊散于大漠。”

“闻天朝重定雍凉,特请复开河西道。”

言罢,击掌三声。

随从抬入缠枝葡萄纹银盘,玛瑙般的吐鲁番葡萄堆叠如紫晶。

哈密瓜切片盛于冰鉴,寒雾氤氲间恍见天山雪影。

这些都是西域特产。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笑道:

“昔亮在交州督造楼船,与身毒人泛海通商,宝石换丝绸,象牙易越瓷。”

“今陛下诏令重开陆上丝路,自当复设西域都护府。”

“然商队往来,须以景元钱为通货,不得以物易物。”

这便是诸葛亮敏锐的政治嗅觉。

第一时间提出,重开西域都护府,保护你们西域诸国可以。

但贸易结算,必须用汉朝货币。

只有稍微了解一点现代经济学的,便知道采用他国货币结算贸易,对货币国有多大好处。

一旦西域诸国大量采用汉朝货币,这就可以使得汉朝不断使用剪刀差,薅西域诸国的羊毛。

这可比你打仗掠夺,来的好处多得多。

打仗还要死人,破坏生产。

而通过贸易剪刀差,却可以让你实现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诸葛亮话音方落,诸使者相视愕然。

于阗人沉吟道:

“我沙漠诸国,多是以物易物。”

“若采用天朝货币,这……”

他不敢继续说下去。

但其想表达的肯定是,万一你们又内乱了,景元钱作废。

那我们此前手里囤积的汉币不也跟着作废了吗?

那我到时候找谁要钱去?

当然了,

这些人还没有意识到一旦使用了汉币结算,到时候汉朝便可以通过大量发行汉币来薅西域诸国的羊毛。

这使者话未竟,便被诸葛亮出声截断:

“……汉钱流通处,即王化所及处。”

“都护府铁骑旦夕可至疏勒河,护商队如护雉卵。”

语毕,即令侍从抬出新铸钱范。

青灰陶模上写着“季汉景元”四字篆文如龙蟠曲。

众使者面面相觑,良久,方才向诸葛亮作揖道:

“既如此,请大都督容我等下来商议商议。”

“……当然,亮已备好酒宴,请诸位下去好生歇息吧。”

待使者退至偏殿享用炙驼峰后。

李严自后堂转出,他问诸葛亮道:

“大都督,如今魏逆尚在蜀地虎视眈眈,朝廷又减少了军事补助。”

“我们维持现在这支关中军队,尚且吃力。”

“何来余力经营西域?”

“更别提设立西域都护府,去保护他们的商队了。”

诸葛亮微微一笑,引他至廊下。

时值暮云四合,终南山风掠过未央宫残垣,带来渭水潮气。

“……正方且看。”

孔明羽扇遥指西市,胡商正在毡帐间交易锦缎。

“昨日龟兹使团以三百匹大宛马,换走武功县全年的桐油产量。”

说着,他又从袖中取出算筹。

“若设敦煌互市,岁得商税可养一万精骑。”

“若控于阗玉矿,则弩机枢轴不虞匮乏。”

李严蹙眉,忧心忡忡说道:

“倘鲜卑人出兵劫掠……我等不也得分兵前去保护么?”

“正欲其来!”

诸葛亮拊掌,唇角微微扬起。

“鲜卑掠商队则诸国请兵,我军西进便名正言顺。”

“昔班定远三十六骑定西域,今亮欲以商队为饵,引狼出洞而歼之。”

按照诸葛亮的想法,他并不打算在西域都护府设立重兵。

这既是处于后勤的考量,也是出于政治考虑。

就如当年班超在西域时,他打仗,其实主要还是用的西域诸国的联军。

汉兵反而出的很少。

这便是政治影响力。

由于西域诸国都服汉军,所以汉军的出现,便可以把西域诸国拧成一股绳。

让他们团结起来出一支军队。

翌日辞别,鄯善使者忽以汉宫礼顿首:

“卑职祖父乃永平年间汉使随员,临终犹念长安柳色。”

遂解下腰间革囊,倒出数十枚锈蚀的五铢钱:

“此乃祖传钱币,今物归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