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前往大学,渡江计划

三辆汽车穿过清凉门,草场门进城,先行抵达最近的金陵女子大学。

这里位于鼓楼区东面的宁海路,是民国最早的女子大学,也是教会大学。

汽车驶入校区后,方文却看到一番热闹景象。

很多妇女和儿童待在校区内,学校中的学生和教职人员正在草坪边上架设锅灶,惠特尼妻子也在,看样子是准备给这些平民做饭。

这两天,方文忙于战事,没空顾及惠特尼夫妻,只是派了两名安保人员陪着他们,并要求尽量满足他们。

却没想,会来这里。

转念中,方文又想明白了。

金陵女子大学和金陵大学都是美国教会资助的大学,惠特尼夫妻也是基督教徒,当然也会来这里看看了。

方文快步走过去,用英语和艾莉森·格蕾丝·惠特尼打招呼。

“艾莉森,你们夫妻俩来这了。康纳人呢?”

艾莉森放下手中工具,回道:“康纳在金陵大学,我们俩分开了,但都在为平民的事出一份力。”

说着,她为方文介绍身边的女人。

“这是魏特琳女士,是她为平民打开大门,接纳了他们。我和康纳很钦佩魏特琳和教会其他人员的行为,因此,也想要出一份力。”

方文看着那位女士,短发,戴着眼镜,微笑道:“感谢女士做的善举。”

“我的中文名叫华群,方文先生你在做的事情更伟大,愿主保佑你。”女士伸出手与方文握手。

一番交谈下,方文了解了情况。

水上机场现在满员了,确实没法用飞机带走更多的人。

难道就不能用别的方法吗。

或许可以向上次在德州那样。

他脑中浮现空中侦查时了解的日军的分布情况。

日军围攻南京,只有靠近长江这面日军薄弱,只有一个师团在长江北岸距离南京100多公里的地方,以行军速度,这支部队估计需要5天才能抵达南京对岸完成对南京的合围。

如果在这个时间内,让两所学校中滞留的平民渡过长江,从长江北岸往西部逃离,也是一个办法。

但这可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光是有飞机还不行,必须有地面人员来组织护送,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日军部队追击。

带着这个思路,方文离开了金陵女子大学,前往汉口路的金陵大学。

他在金陵大学,看到了同样的景象,和只收留妇女儿童的金陵女子大学不同,这里人数更多。

方文看到,为了收容平民,学校腾出教室、体育馆、图书馆、教师宿舍等场所供平民使用。

但由于平民太多,这些参场所已经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光是一天派送的米粥,就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子没有去水上机场报到,而是选择留下来为平民们服务。

看到这一切,方文感动,他找到金陵大学留守负责人,言语诚恳。

“教授,我有个想法,如果能弄来渡江轮船,让这些人去长江北岸,先生能组织平民们前往江边渡口吗?”

对方没想到方文这么说,顿时大喜。

“如今无非就是没有逃离的途径,如果你说的方案可行,他们当然愿意的。我和学校留守人员,愿意帮忙动员大家离开。”

见对方这么说,方文心中舒缓,如今南京城内留下来,并且可以帮忙做事的人不多了,有大学留守教职人员帮忙,是最好的。

随后,方文在校区中找到康纳·亚历山大·惠特尼。

“康纳,我有个计划,你愿意加入吗?”

听方文的话,惠特尼郑重告诫:“我可以参加,希望你能成功,如果失败了,我会借助外交方式保护你的安全,但这只限于少数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