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千头万绪

如何找到殷商礼器的?

作为两口子,朱元璋马上就猜到了她的意思,道:

“你是说……”

马皇后颔首道:“他长辈们寻找殷商礼器线索时,所用的思路。”

“与钰儿推测儒家针对算学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

“都是从常人想不到的角度着眼,犹如羚羊挂角。”

“即便事后回推整个过程,依然会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点点头,他确实有这种感觉。

在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谁能将殷商礼器和龙骨联系在一起

每次回想此事,他都会被这种跳脱的思维方式所震撼。

“所以你相信他说的是真的,有一群人在试图搞乱国家财税?”

马皇后回道:“现在看来,他自幼跟随长辈们学习。”

“耳濡目染之下,也学会了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再联想他之前说的儒家宗教化,以及将理学视作儒教的圣经。”

“也全都是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入手。”

“但不论他的视角多么奇特,观点多么的让人无法置信。”

“一旦你接受了他的视角,顺着他的思维去推导,往往能得到一个惊人的结果。”

“重要的是,他得出的结果,往往与现实相符。”

“由此来看,他的推测就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想法。”

“就拿这次来说,按照他的推断。”

“针对算学搞乱国家财税,很可能就是儒家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手段之一。”

朱元璋完全明白了她的意思:

“按照你的思路,只要能确定有人在对国家财税动手。”

“就可以反过来证明,儒家有不轨之心。”

马皇后说道:“虽然不能就此肯定,但至少一切都不再是毫无根据了,不是吗。”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有道理,那就去查一查吧,看他的推测是真是假。”

——

另一边,朱樉也立即就给自己掌控的那一部分锦衣卫,下达了命令。

让他们悄悄调查各州府县的财税运转情况。

只是等命令传达下去不久,他就想到了马钰的话里的一个漏洞,连忙找过来道:

“你说儒家针对算学,是为了搞乱财税体系,然后从中取利。”

“还说很可能已经有一批人在这么做了。”

“那个衙门的计官呢?他们为何不将此事上奏朝廷?难道他们也与儒家同流合污了?”

马钰无语道:“你真是不学无术。”

朱樉大怒道:“你才不学无术……”

马钰翻了个白眼,道:“大明哪来的计官体系?”

“你以为计官是路边的野草,都是天生天长的啊?”

朱樉也顾不上生气了,疑惑的道:“大明没有计官?那财税工作是怎么做的?”

马钰摊摊手:“凑合着做呗,还能咋滴?”

接着他耐心的解释道:“算学知识,只是成为计官的前置技能。”

“并不是说掌握了算学之后,就能成为计官。”

“财税工作自有一套管理方式,包括如何记账等等,都是有讲究的。”

“掌握了算学知识之后,还要经过系统培训,才能成为真正的计官。”

“历朝历代,都是国子监算学科负责培训计官。”

“可是元朝你是知道的,他们压根就没搞系统的计官培训,一切都是凑合着来的。”

“大明接手的就是这么一副烂摊子。”

“现在大明的首要工作是一统天下,别的能凑合就暂时凑合着来。”

“大量的官位空缺,朝廷只能不停的从民间征辟人才。”

“也别管这些人是真有能力还是徒有其表,先把坑填满再说。”

“等天下一统,再回过头对这些官吏进行替换。”

“计官体系也是一样,也别管他懂不懂财税工作,但凡懂点算学就赶鸭子上架了。”

“甚至都不需要懂算学,能识字就走马上任当计官了。”

“你爹还是出身太低,之前压根就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以为算学可有可无,就任由儒家针对算学。”

“还是经过我几次提醒,他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就算他意识到了,短期内也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计官的培训不是三两天就能完成的,就算速成也得三五个月。”

“关键还是缺口太大,整个天下算下来,起码有两三万的缺口。”

“没有十年八年的,是别想将这条体系建立起来。”

这就是蒙元留下的大坑,就算有一个懂行的人做全面规划,没有一二十年也别想填完。

更何况朱元璋的眼界也看不到那么远,原本世界走了太多弯路,最后把自己都给绕晕了。

很多坑直到明末都没能填上。

朱樉听的也是一个头两个大,原以为将天下打下来,就可以躺平好好爽了。

哪知道一统天下只是另一条路的起点。

而他家要面临的情况,堪称恶劣。

不过有一点他还是听懂了,他担心的计官和儒家同流合污,完全是多虑了。

因为现在大明的财税就是一群外行在管着,计官体系压根就没建立起来。

这也意味着,内部很容易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