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欧阳修的决心

大宋文豪 西湖遇雨 1365 字 1个月前

欧阳修将那份“丙下”的卷子丢到一旁,抽动了一下他的酒糟鼻。

他当然清楚,这些被他连蒙带骗来的判卷官们,肯定是不愿意得罪太学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有大量太学学生通过科举进入了朝廷,与此同时,太学本身在取代了国子监之后,在大宋的学术界、教育界、思想界,均拥有崇高的地位。

不管太学是否愿意承认,太学的老师以及已经入仕的学生,确实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欧阳修的这种行为,明摆着是跟太学对着干,甚至要撅了太学的根,不遭到打击报复,是不可能的。

他作为文坛盟主,又有相当深厚的庙堂资源,再加上这件事是官家默许的,当然不怕打击报复.最坏的结果就是贬官嘛,又不是没贬过。

但下面的这些判卷官,肯定是怕的。

在这件事情上,欧阳修不打算装糊涂。

而且这几天他也看出来了,人心日渐不安,如果他不站出来明确地给个准话,肯定是不行的。

“文风之弊,积重难返,非猛药不可去沉疴!”

欧阳修抬起头,目光扫过堂内或明或暗投来的视线,高声说道。

“这些赋作。”他指了指那堆被罢黜的卷子,“看似深奥,实则空洞无物,堆砌辞藻,晦涩难懂,全失文以载道之本旨,此等风气,若再容其在科场得势,将误导多少士子?败坏多少人心?长此以往,文章将沦为奇技淫巧,士林习气必趋浮夸虚诞,于国于学,皆遗祸无穷!”

众人皆是默然。

欧阳修这话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当然有道理,但很多人想的是,以前干嘛去了?难道“太学体”是今年才兴起的吗?不是吧。

所以,很多人琢磨,这件事说穿了不就是官家觉得太学一家独大,而且势力明显越来越大,若是继续维持这种“进士出身太学者十有六七”的局面,必然会威胁皇权吗?

如果不是官家想这么做,主考官的位置未必会落在欧阳修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