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老古板们终于是心服口服了

王郎中倒吸一口凉气:“这……代金券竟能如此盘活商路?”

陈寒合上账册,淡淡道:“代金券不是银钱,却比银钱更活。它让农户敢买农具,让工坊敢接大单,让商贾敢囤货周转。朝廷看似花了八十万两印券,实则赚回的数倍不止。”

正说着,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户部小吏匆匆跑进来,手里攥着一份急报:“陈大人!松江府急报!徐家布行今早用代金券一口气订了三百架改良织机!”

值班房里顿时炸开了锅。

郑主事呆立半晌,终于长叹一声:“陈大人,这代金券……果真神了。”

陈寒笑而不语,目光却已越过窗棂,望向远处熙攘的街市。

夕阳的余晖透过户部值班房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寒指尖轻叩桌案,炭笔在算草纸上划出最后一道竖线。

“诸位可曾见过玄武湖畔新修的排水渠?”他突然发问,笔尖点向窗外。众人顺着望去,远处工部新铺的青石路面上,几个戴红袖标的老妇正推着分类垃圾车缓缓而行。

郑主事捻着胡须不明所以:“这排水渠与代金券有何干系?”

“修渠的工匠领的是代金券。”陈寒蘸墨在纸上勾画,“他们拿券换米面时,粮铺多缴了商税;米商贩粮要走新修的路,又养活了养路夫;养路夫家眷在巾帼工坊领活计,织出的布匹正好卖给……”笔锋突然一转,在纸上连出个完整的圆,“这些环环相扣的利,诸位可曾计入?”

值班房的炭火噼啪炸响。王郎中手中的茶盏倾斜,茶水在账册上洇开一片,正模糊了“岁入”二字。

“再比如——”陈寒从袖中抖出卷绢布地图,金陵城的街巷脉络在暮色中泛着微光,“去岁清丈田亩时,北城三十八户贫民无地可耕。如今他们用代金券合股开了豆腐坊……”他指尖顺着墨线滑到西市,“每日辰时往各衙门送豆腐的车马,把城西的黄土路碾出了车辙。”

年轻书办突然“啊”了一声:“难怪工部上月突然拨款修西城道路!”

“修路要石料,采石场多雇了矿工;矿工家小要穿衣,布庄生意就好;布庄赚钱缴税……”陈寒的炭笔在地图上画着螺旋,墨迹渐渐连成一片蛛网,“这层层叠叠的利,哪本账册记全了?”

窗外忽然传来清脆的铜铃声。众人转头,只见几个挑担货郎正用代金券在巾帼工坊的摊前换棉纱,崭新的六锭纺车在夕阳下泛着冷光。

“最妙的在这儿。”陈寒突然推开窗户,春风裹着织机声扑面而来,“徐家订的三百架织机,每架要六个齿轮。物理院的学徒们日夜赶工,倒逼着铁匠铺改良鼓风炉——”他抓起块炭锭在砚台上磨出细粉,“知道现在炼一炉铁能省多少炭么?”

郑主事的算盘珠子突然崩断,檀木珠滚到陈寒脚边。老主事弯腰去捡时,官帽上的翅子颤得像风中的树叶。

“还有更看不见的。”陈寒踩住那颗珠子,“北疆遗孀们识字后,现在能自己看契书了。去岁她们被坑骗的案子有十七起,今年呢?”他翻开刑部移送的文书,“零。”

暮色渐浓,值班房里的算盘声不知何时停了。王郎中怔怔望着墙上《洪武疆域图》,忽然发现松江府的位置被炭笔标了个圈——那里新添的港口正在代金券资助下扩建。

“下官愚钝。”郑主事突然深深作揖,“这代金券竟是活水,流到哪儿就润到哪儿。”

陈寒笑而不答,只是将炭笔横搁在砚台。笔杆上的“物理院监制”字样沾了墨,在暮色中像条苏醒的蛟龙。

远处传来净街司的梆子声,惊起檐下栖息的麻雀。那些鸟儿扑棱棱飞过金陵城上空时,羽翼下是无数被代金券串联起来的光点——新开的染坊、扩建的码头、改良的农具,还有女工们夜读时亮着的纸灯笼。

“明日早朝……”郑主事话未说完,窗外突然爆发出欢呼。原来是一群工匠抬着新制的“洪武宝券”铜模经过,金属在火把映照下流转着青金色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