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交货(两章合一)

比如说林小虎,这小伙子特别机灵,对拍电影也感兴趣,我觉得可以给他安排一个角色,另外还可以让他协助电影的拍摄工作。

还有周青禾,一个大学生愿意来乡下种菜,这件事本身就带着戏剧冲突。我觉得这个角色如果写在电影中也会很有意思。”

李哲露出赞同的神色:白云笙找的这两个人确实比较有特点,而且都是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还有李酒缸。我听说他是您的堂哥,他这个角色性格鲜明,有酒万事足,很有争议,也很有看点,可以让电影剧情更丰满。”白云笙说到了兴头上,从兜里掏出一个小型笔记本,一边翻看一边说:

“还有您的舅舅王荣生,他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迫和妻子女儿分开,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遭遇。我觉得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等等!”李哲打断了对方,他哪里听得出,这小子是要搞煽情,“把我舅舅的事儿拍到电影里不合适吧?毕竟是写那个年代的事儿,会不会犯忌讳、不容易通过审核?”

“没事儿,这两年的电影审核尺度放宽了。只要不过度渲染,问题不大。只要后期的结局符合主流价值观就行。”白云笙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

李哲还是觉得不合适:“这不光是审核的事儿。我舅舅对他曾经的一些事情难以释怀。如果把他的事情拍出来,我担心他会不高兴。”

“李哥,您放心吧。如果真要把这个剧情拍到电影里,我肯定会经过他老人家的同意。让他老人家看过剧本,再开拍。”白云笙语气很诚恳。

说到这儿,李哲也有些纳闷:“白摄影师,我舅舅的事情你是听谁说的?”

“是王叔自己告诉我的。”白云笙解释道,“上午我和林小虎聊天,说起了港剧《陈真》。我说我不光看过《陈真》的电影,还见过陈真本人。林小虎还不信,我就说起了京城电视台去港岛和亚视电视台交流的事儿。”

说到这,白云笙露出几分得意的神色:“那港岛是真好,都是大高楼,到处都是汽车,比咱京城的车还多。老百姓的衣服也漂亮,个个都很时尚……”

见李哲不是很感兴趣,他继续说:“王叔知道我去过港岛,就向我询问港岛的事情,我把港岛见到的事,听到的事都跟他讲了一遍,他听的特别认真。

我见他对港岛特别感兴趣,就问为什么,他就提起了这段经历。我当时听了,心里就有些不得劲……

我答应他,如果有机会再去港岛,会想办法帮他打听家人的下落。”

听到这里,李哲叹息一声,王建军和小姨相认的事儿,一直没有告诉王荣生。原因也很简单,王建军的母亲已经再婚,这对王荣生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哥俩也商量过,都不知道如何开口,也只能等以后有能力去港岛再说了。

白云笙提议:“李哥,我还有一个想法。我觉得您不光可以拍一部宣传电影,还应该再拍一部纪录片。将建造蔬菜大棚、育苗和售卖反季节蔬菜的过程都拍摄下来,以后再看肯定会很有意义。”

李哲觉得这个想法不错:等再过几年或十几年,回头看看这段经历,一定很有意思。

“那你尽快写剧本。等剧本通过审核,我就找一台摄影机,就可以先拍摄纪录片。”

宣传电影是给外人看的,吸引更多的农户种植蔬菜大棚。

而纪录片更具真实感和深度,能向外界展示公司的核心理念和发展历程。对内也能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留存得越久,纪录片的价值越大。

白云笙拍着胸脯保证:“您放心,一周之内我肯定搞定。”

其实,白云笙心中有了男主角的人选,只是他这个想法有些大胆,估计没人能想到自己会选这个人当男主角,还得先把故事写出来,看看这个角色是否能立得住。

……

2月27日清晨。

京城,365蔬菜店。

店内隐约传来一阵朗读声:“

Wehavetomatoes,carrots,

Thankyou!ebackagain……”

整齐的英语声朗朗上口,偶尔有人从门前经过都会忍不住侧目往里看。

一辆卡车停在门前,李哲从车里走下来,刚走到店门口就听到读英语的声音,他看了一眼手表后推门进了蔬菜店。

店里的众人扭头看过来,孙涛赶忙起身:“李哥,您来了。这是我新招聘的三名售货员,林同学在教她们英语,虽说她们基础一般,但学的都很认真。”

他又对着三名女店员说:“这是咱们蔬菜店的李老板。”

“李老板好。”三名女售货员神色各异,有的紧张,有的好奇。

“你们好。”李哲笑着招呼一声,打量了三名新来的女店员。

李哲之前见过他们的简历,三人的年纪都不大,最小的十七岁,最大的二十岁,一个高中毕业,两个初中毕业,学历也都够用了,可以适当培养一下。